作者:冯维维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6/13 22:05:16
选择字号:
古基因组告诉你玛雅人如何祭祀

 

德国马普学会的科学家通过分析64个古代个体的DNA,窥见了玛雅古城奇琴伊察埋葬仪式的更多细节,这些个体可能是在超过500年的时间跨度中被献祭的对象。研究表明地下储藏室中发现的许多个体彼此都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还展示了玛雅地区延续至今的基因传承。相关研究6月12日发表于《自然》。

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州的古城齐琴伊察在古典时期末期(公元800年~1000年)成为了玛雅人的主要聚居地。整个遗址中存在大量祭祀仪式的证据,包括“神圣天坑”,这是一个有超过200具遗骸的巨坑。然而关于祭祀活动的细节我们仍不清楚。

1967年在“神圣天坑”附近发现了一个地下蓄水池或储水室的结构,其中有100多具年轻人的遗骸。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的Rodrigo Barquera、Oana Del Castillo-Chávez、Johannes Krause和同事从其中64个个体身上提取了DNA并进行了分析。放射性碳测年结果表明,这个蓄水池在公元七世纪早期至十二世纪中期一直在使用。

遗传分析表明,64个个体全部为男性,其中有25%的人是近亲,包括两对双胞胎。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神圣天坑”中发现的个体皆为年轻的成年女性或者男童和女童。作者指出,献祭儿童被认为是为了提高农作物收成和求雨,而双胞胎献祭则与玛雅神话有关。

遗传分析除了揭示出蓄水池中个体的身份,还通过与现今该地区居民的对比揭示出了基因的延续性。研究表明,被献祭者来自附近的玛雅社群,而非更遥远的地方。研究者还发现了与免疫力相关的基因序列变异,表明该地区在殖民时期可能因传染病(如肠道沙门氏菌感染)的流行发生了适应性变化。

研究者表示,在蓄水池所处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献祭男童,同时也为该地区人们的遗传史提供了新见解。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509-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