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滔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6/4 20:07:29
选择字号:
毕业4年后,她举报导师抢了论文一作

 

近日,一位名叫郑雅婷的女生在多个社交平台发文称,她的硕士生导师、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杨某某将本来属于她的论文第一作者署名占为己有。那是一篇发表于2020年6月的《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杂志》(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当前影响因子3.1)英文论文,是一项关于毕赤酵母中转录因子的研究。同年,郑雅婷硕士研究生毕业。

不仅如此,郑雅婷还告诉《中国科学报》,这篇论文中的一张凝胶电泳数据有假,然而在她将该问题告知导师后,对方却置之不理。

图片
6月4日下午,郑雅婷在直播中谈举报导师前后自己的经历。

在官方网站介绍中,杨某某是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入选者,发表SCI研究论文60多篇,参编专著3部;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主持企业横向项目7项;获得商业联合会全国科技进步2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竞赛奖3项。

在杨某某列举出的20篇代表性论文中,这篇被举报论文位列第五。此外,20篇论文中有4篇的第一作者为杨某某,其中1篇发表于2018年、3篇发表于2020年。

论文第一作者署名是否存在不公?那张电泳数据图片作假是否关系到文章结论的成立?记者拨通杨某某电话后,对方语调低沉,但未对上述疑问有回应,仅称:“什么时候回应,以及什么形式回应,以后再说。”

江南大学宣传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告诉《中国科学报》,该校在2023年曾经处理过此事件,并向有关部门出具了回复说明。目前《中国科学报》已向学校发送邮件索要该说明,但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郑雅婷则表示自己曾去过有关部门反映此事,但从未听闻有学校官方回复的消息。

以下为郑雅婷自述。

谁才是第一作者

我举报的这篇论文共有10位作者,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是杨老师,署名排在第二位的是我本人。不过在论文首页左下方注明了二人为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初稿是自己在2019年5、6月间就写好的。最初我是唯一的第一作者,但当申请投稿的时候,导师提出要把他自己放在第一个署名位置上。

图片
郑雅婷举报涉及的论文首页。

这让我很是不解:论文中的绝大部分实验都是我和我带的师弟做的。为了赶进度,我把3年的工作量压缩在2年内,没日没夜、废寝忘食地完成了工作。除了多次熬夜测酵母生长曲线外,有时候甚至需要和师弟48小时连轴转,还因此出现颈椎问题,不得不去医院就诊。当实验遇到瓶颈,是我查各种文献找到解决办法;整个论文撰写以及一次又一次的修改都花了我很大的力气。然而导师已经是通讯作者,为何还要来抢第一作者的署名?

我向导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导师的解释是:实验室有这样的规定,“满足学生毕业条件(后)优先老师放一位(作)”。他给出的另一个理由是,申请基金或评职称也需要这个一作。

我不能接受这个理由。在实验最繁重的2019 年,导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实验管得很少,我给他发消息让他帮我审稿也多次不回复。从他不理会的态度和对于论文的实际贡献来说,我觉得他作为第一作者非常不合理。

实验室其他同学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当时我想要和他们一起去找导师反映意见,但其他同学后来都放弃了。当时之所以会答应这个署名,是因为导师可以决定我能否毕业,否则文章投都不能投。

我的不满还在于,本来想在2019年赶着发表这篇论文来冲击国家奖学金,却因为导师的回复不及时而耽误了。不仅如此,我在咨询他人后得知,排在第二位的所谓“共同一作”身份,对申请出国读博可能起不到实质性帮助,而我只有这一篇SCI论文。

电泳图的困惑

毕业4年来,让我一直耿耿于怀的,除了第一作者署名的困惑,还有那张电泳图。

 

那是2019年下半年的实验收尾阶段,导师还在国外,我忙着收集数据准备写文章。我忽然发现,有一张电泳图怎么都找不到了。想要补实验,却发现当初使用的样品也没有了。无助之际我想到一个偷懒的办法:按照记忆里的实验结果,换了一个其它样品跑了一个结果接近的电泳。

如果我不说出来,这件事可能会永远不会有人知道。这一念之差成了我这4年来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是对我最大的困扰。虽然我真的做过那个实验,但这个文章它本身是造假了。我实在没有办法拿着一篇造假的文章去申请读博士。

图片
论文中的问题电泳图。

我选择打电话向导师坦承这件事,那是2022年年底。我告诉导师,电泳图这个事情对自己是一种痛苦、一种折磨。上一次给导师打电话是2022年年初,当时向他咨询留学读博士的事情。

杨老师的第一反应是很紧张,有点不淡定。他告诉我可以考虑给编辑部发邮件。

后来,杨老师既不回复我的消息,也不接我的电话。在2023年上半年,我多次给《分子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杂志》编辑部写信,想要撤稿,然而该编辑部称没有具体的造假证据就无法撤稿。看到该编辑部回邮件无比低效,我也就失去了耐心。

我还尝试在2023年10月去学校找导师当面沟通,希望他给编辑部发邮件来处理这件事,但却未得到其回应。今年3月,我再一次跑去实验室找导师,他依旧是冷淡处理。我实在是失望,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一直不肯离开办公室,后来他报了警。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当我在实验室成员所在的群里提及此事,却未得到其他人的响应。直到导师把我移出了群。我决定将这些本来只有实验室成员知晓的“家丑”公开出来。

要求彻查

我是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基地班2014级学生,属于本硕连读制。也就是前三年完成本科学习和考核,在第四年自由选择院内研究方向,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

 
因为我的几个好朋友在大三都选择了进入粮食发酵与食品生物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我也作出了同样的选择。基地班有6个同学进入该中心。在选导师的环节,桌子上有6张纸条,上面写了3个导师的名字,然后同学们自己挑。我就是这样归属到杨老师门下的。

硕士毕业后,我换了3份工作,每份工作的时间都不超过1年。这些年来,我在学习工作中身体出现种种问题,包括2021年12月因不堪工作、生活中的多重压力而出现的神经衰弱等。

我的诉求很明确:杨老师应担起修正文章中的问题图片的主要责任。如果无法修正,那么需要将文章撤稿;如果能够修正,修正之后,将文章第一作者归还给我。

不仅如此,据我所知,他的实验室还存在其它问题。比如要求学生一天打卡6次,学生一旦缺勤就要克扣每个月仅200元的补助,并存在诸多将学生视为廉价甚至免费劳动力的行为。

目前我处于无业状态。我的打算是,等卸下这些包袱,我就去留学,哪怕从硕士读起也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