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赖嘉柔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23 21:48:01
选择字号:
深耕焊点测试研究 李世玮荣获2024沃纳奖章

 

近日,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宣布,香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院长李世玮荣获2024年度沃纳奖章(Worcester Reed Warner Medal),以表彰他“对影响工业测试标准的焊点失效模式的界定”作出的开拓性贡献。奖项将于今年10月在美国加州圣荷西举行的ASME电子封装旗舰会议“InterPACK 2024”上颁发。

记者获悉,沃纳奖章设立于1930年,每年仅颁发给一位对工程文献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李世玮是该奖章历年来获得者中的5位中国学者之一(其中包括“现代生物力学之父”冯元桢教授),也是唯一一位在亚洲地区开展并取得相关研究成果的华人学者。

  ?

李世玮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供图

“这项成就不是我一个人取得的,它凝聚着许多人的研究心血。”李世玮对《中国科学报》表示,此次获奖是对他在学术生涯中近八年发表的一系列关于无铅焊接点可靠性测试的论文、专著及其对工程领域影响力的认可。希望未来能够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深耕焊点测试研究

李世玮是国际电子封装领域的领军学者,尤其在无铅焊点导入及可靠性分析、晶圆级封装以及LED封装技术及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在LED封装领域,他带领团队成功地实现了将LED投入大众运输系统,用作香港地铁车厢照明用途。

他出身于机械工程,后从机械工程跨界到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工程领域。在港科大任教后,为适应世纪之交香港业界对微电子研发的需求,他“调转航线”进入微电子领域,专注于无铅焊接和可靠性分析、晶圆级封、LED封装等新领域的研究。

“要提高便携式电子产品抗冲击的性能,必须了解无铅化焊点在机械冲击载荷下的失效机理。”李世玮凭着多年的研究经验,当时敏锐地捕捉到焊点可靠性测试相关的关键问题。于是,他带领团队攻克了焊点可靠性方面的技术难题,极大推动了无铅化焊点应用的技术转型。

从2003年到2011年这八年间,李世玮带领团队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从市场调研、方案设计、实验模拟、性能测试、分析数据……李世玮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重。这期间,李世玮团队发表15篇高水平研究文章;2014年,团队相关的研究初次得到业界认可;2016年,焊点失效模式正式成为行业测试的标准。

能够取得如此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李世玮将其归因于坚定不移的恒心与坚持不懈的努力。“做科研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积累足够的厚度。同时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培养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在国际学术界争取更多的话语权。”李世玮如是说。

在日常生活中,李世玮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航海家,他坦言在科研领域的探究,就像航行在广袤未知的大海上。不管是作为帆船船长,还是作为研究队伍的“船长”,都需要他指挥若定,在充满未知的“海域”里劈波斩浪,稳步前行。

在不同“航线”上探险

航海是冒险的代名词,是勇敢者的事业,是求知者的旅途。每一次掌舵,李世玮的选择都显得坚定而从容。

他于1981年获得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普渡大学航空航天工程博士学位。在普渡大学进行1年博士后研究后,1993年加入港科大,现任港科大(广州)系统枢纽院长。

在“科研之海”上,李世玮多次行驶在不同“航线”上探险。“人在对的位置才能发挥作用,团队成员间的相互驱动、相互信任非常重要。”这是李世玮在航海中得到启发。他身兼多职,事务繁忙,但仍坚持亲自招聘人才、培训团队,坚信人是最重要的因素。

不囿于团队建设,在人生的航程上,李世玮始终秉持着“用蜡烛点燃蜡烛,让生命影响生命”的人生哲理,相信“给予”才能构成完整的生命,这也是团队能够具备强大力量的根基所在。

2014年,李世玮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颁发的Calvin W Rice Lecture Award,以表扬其对全球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贡献;2021年,他获得阿夫拉姆·巴尔·科恩纪念奖(Avram Bar-Cohen Memorial Award),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科学家……

不仅是学术研究,李世玮在教育事业上也选择了一条冒险的新航路。谈及从港科大来到港科大(广州)的选择,他坦言:“身为港科大人30多年,任何对港科大有利的举措我都全力支持,这是我对港科大的情怀。”

2022年8月,李世玮及其航海团队驾驶“彤然号”,将象征港科大精神的开学典礼火炬带到港科大(广州)。担任系统枢纽院长后,李世玮积极投身枢纽学科建设、师资招聘、实验室筹备等事宜中,凡事亲力亲为。

“冒险是我的人生底色。”李世玮表示,人要保有激情,在生命的海洋中不断航行探险。他希望能够将港科大的精神和校风更好地传承到港科大(广州)来,在“湾区之心”做好教育改革与科研创新,尽他所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