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刁雯蕙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23 15:39:53
选择字号:
研究揭示长江口低氧区微生物群落及氮代谢功能

 

近日,深圳大学教授李猛团队在《环境研究》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揭示了长江口水体,尤其是该低氧区域的微生物群落构建机制及其氮代谢功能。

由于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海洋中的低氧区逐年扩大,严重影响整体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全球氮循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冲积河口之一,长江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表现出季节性的低氧区,但其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对氮循环影响尚不清楚。

对此,李猛团队基于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揭示了长江口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装机制和氮代谢潜力。他们发现,长江口不同水层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特定的变化,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蓝细菌为主,且以随机性过程和确定性过程共同塑造了长江口水体微生物群落。

此外,该研究发现,pH值是影响表层水体中微生物组成的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其次是硅酸盐、磷酸盐和离岸距离;而水深、铵氮和磷酸盐则是影响底层水体的微生物组成的主要因素。研究人员还针对物种和功能基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参与氮循环的潜在菌属,发现它们在底层水中具有更高的丰度,特别是执行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微生物类群。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envres.2024.11901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