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23 8:10:22
选择字号: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中国科学家《自然》发文揭示冰表面原子结构和预融化机制

 

日常生活中,“小心地滑”的警示标志“出镜率”非常高。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冰面,为何这么滑?”冰面的打滑和水有无联系?冰面之所以这么滑,是因为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水吗?

亦冰亦水的北大未名湖。(课题组供图)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江颖教授、徐莉梅教授、田野特聘研究员、王恩哥院士等紧密合作,利用自主研发并商业化的国产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首次获得了自然界最常见的六角冰表面的原子级分辨图像。该成果论文于5月22日发表在《自然》期刊。

研究团队发现冰表面在零下153摄氏度就会开始融化,并结合理论计算揭示了该过程的微观机制,结束了有关冰表面预融化问题长达170多年的争论。《自然》研究简报对该研究成果进行了专题报道。

神秘的冰表面

水是生命之源,而冰作为水重要的固体形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此外,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冰表面的研究对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乏原子尺度的实验表征手段,我们对冰表面的了解仍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甚至连一个基本问题——冰的表面结构是什么,也尚未弄清楚。

另外,冰表面常在低于其熔点(0 ℃)的温度下开始融化,这一现象称为冰的预融化。预融化现象对于理解冰面的润滑现象、云的形成与寿命、以及冰川的消融过程等至关重要。

在实空间中对体相冰表面和预融化过程进行原子级分辨成像,是理解预融化层的关键,也是一直以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多年来,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冰直到温度高于零下70度左右(约200 K),才会出现无序和融化。研究冰表面特性历来依赖光谱分析、电子衍射等谱学技术。

在微观世界中,扫描探针显微镜是我们研究表面结构的最可靠的“眼睛”之一。扫描探针显微镜的探针就像一只单原子大小的手,用这只“手”去触碰表面,就可以得到表面原子级的形貌特征,从而探测表面结构。在扫描探针显微镜家族的众多成员中,“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是原子级表面结构探测的佼佼者。

江颖团队成功自主研发qPlus型扫描显微镜国产样机,尤其在降低原子力传感器振幅噪音和提高品质因子方面表现卓越。开发了一种通用的一氧化碳分子修饰针尖技术,可对各种绝缘体表面实现稳定的原子级分辨成像。这种技术对探测对象的扰动极小,这对于研究水分子至关重要,因为水分子的氢键网络非常脆弱,容易受到外部干扰。该技术开辟了“原子尺度水科学”的新方向。

这些国产高端科研装备与技术创新,为探索冰及其他材料的微观奥秘提供了新视角和强大手段,有望揭示冰的表面隐藏的复杂结构与独特性质。

170余年来,冰表面结构和预融化层问题悬而未解。冰表面神秘面纱之下隐藏着什么样的世界?如今,有了这只国产“显微之手”,冰的神秘世界不再遥不可及。

国产“显微之手”揭秘

江颖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高分辨扫描探针显微镜的自主研发和应用,创新性发展出了一套基于高阶静电力的qPlus扫描探针技术,并在国际上率先实现氢核的成像。2022年,课题组完成了qPlus型扫描探针显微镜的国产化样机,随后将相关核心专利转让给北京怀柔中科艾科米公司,通过校企联合攻关,实现了该系统的整机国产化。

在本工作中,研究团队进一步突破了绝缘体表面无法进行原位针尖修饰的限制,开发了一种通用的一氧化碳分子修饰针尖技术,可对各种绝缘体表面实现稳定的原子级分辨成像。值得一提的是,国产扫描探针显微镜得到了比进口设备更高质量的数据,为冰表面的结构解析提供了关键支撑。基于该国产化设备,研究人员首次得到了自然界最常见的六角冰(ice Ih)表面的原子级分辨图像,实现了对表面氢键网络的精确识别和氢核分布的精准定位。

该研究发现六角冰的基面(basal plane)存在六角密堆积(Ih)和立方密堆积(Ic) 两种堆叠方式,不同于过去普遍认为的只存在Ih一种堆叠方式的理想冰表面。Ih和Ic 晶畴通过水分子五、八元环缺陷连接,在纳米尺度上实现无缝的层内堆叠。通过精确控制冰的生长温度与气压,研究人员在冰表面发现了一种长程有序的周期性超结构,其中大小规则的Ic和Ih纳米晶畴交替排列。

通过分析超结构表面的氢核分布,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人员发现这种独特的氢键网络结构能显著减少冰表面悬挂氢核之间的静电排斥能,从而使其比理想冰表面更加稳定。这一突破性发现刷新了人们对冰表面的传统认知,结束了关于冰表面结构及氢序的长期争论。

为了进一步探究冰表面的预融化过程,研究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变温生长实验,发现冰表面在零下153 ℃(120 K)时就开始融化。在融化初期,原本长程有序的超结构中局部开始出现大小不一的晶畴。随着生长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冰表面的超结构序完全消失。

与此同时,在畴界附近,出现了大面积的表面无序,这些区域中经常可以观察到一种局域的平面化团簇结构。理论计算表明,该结构是一种亚稳态,其形成过程涉及到表面水分子层内氢键网络的调整和层间氢键的断裂,从而引起大面积的表面无序。在冰表面的初期预融化过程中,这种结构起到了关键作用。

深刻影响诸多学科领域

该工作颠覆了长期以来人们对冰表面结构和预融化机制的传统认识。冰表面重构所引入的高密度分布的畴界,促进了预融化的发生,使得冰表面在极低的温度(120 K)下就开始变得无序,这个现象产生的温度远低于之前研究普遍认为的预融化起始温度(大于200 K)。考虑到预融化开始的温度与大气层中的地球最低温度相当,这表明在自然环境中,大多数冰表面已经处于预融化的无序状态或者准液态。

因此,理解地球上与冰相关的各种物理和化学性质,需考虑预融化过程中形成的表面缺陷和亚稳态的作用。这些发现开启了冰科学研究的新篇章,将对材料学、摩擦学、生物学、大气科学、星际化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

该工作得到了《自然》3位审稿人的高度认可和赞赏。他们表示,这是多年来阅读过的最令人印象深刻且完整的论文之一,肯定了qPlus型原子力显微镜在冰表面研究的创新性应用和前所未有的分辨率,采用qPlus型低温原子力显微镜技术对冰表面进行原子级成像是一项重大技术创新,所获得的分辨率在冰表面成像中是前所未有的,同时指出,能够探究冰表面的微观结构和预融化过程具有广泛意义。

他们表示,这些发现可能对大气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427-8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