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22 21:49:06
选择字号:
2024年中国生物物种清单来了

 

5月22日,在第31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到来之际,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与合作者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生物物种编目研讨会上发布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4版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55,364个,其中物种141,484个,种下单元13,880个,较2023版新增6423个物种和267个种下单元。

“2008年,我们第一次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时总的物种数是45000多个,今年已经增加到原来的3倍多。”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说,该名录从全中国层面回答了“生物多样性有什么”的基础问题。

灰鹤。北京密云区园林绿化局宋会强摄

白枕鹤。北京密云区园林绿化局宋会强摄

领跑的动物物种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平表示,从首次名录发布至今,经过17年的迭代更新,最初领跑名录的植物物种,已经被动物物种取代。

2024版名录中,动物部分共收录73,862个物种及种下单元。其中,昆虫及无脊椎动物在动物部分数量占比最大,达60,769种。动物界新增4045个物种和159个种下单元,是本年度名录中新收录物种数量最多的类群,尤其是昆虫纲鞘翅目,新增3275个物种,有效填补了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空缺。

狭叶素菌瓢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

红袖蜡蝉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润志摄

此外,植物部分共收录47,474个物种及种下单元,真菌部分共收录27,807个物种及种下单元。此外,名录还包括原生动物界2503个物种及63个种下单元,色素界1968个物种及413个种下单元,细菌界463个物种及6个种下单元,病毒655个物种及150个种下单元。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每年都更新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名录提供的生物多样性核心基础数据,对开展创造性的保护、促进国际合作、履行国际公约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工程师、名录编辑组成员林聪田说。

基于2024版名录,会上还发布了《密云区生物物种名录2024版》,共收录物种3785种,其中维管植物1124种,陆生野生动物480种,鱼类55种,藻类439种,浮游动物199种,昆虫1255种,大型真菌233种。从中可以管窥首都北京的生物多样性一角。

薄翅猪毛菜。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林秦文摄

沙拐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林秦文摄

 阳际峰马铃苣苔。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林秦文摄

分类学待“抢救”

2008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与合作伙伴后组织3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发布17个年度生物物种名录。

“17年来,名录中生物物种数量的巨大飞跃说明,我们的团队在传承上是比较成功的。”马克平说,最初,生物物种名录仅有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姚一建等3位科学家在组织;今天,该名录编辑团队已经换了一批年轻人,将这件事情延续下去,做得也很出色。

生物物种名录的编辑工作还在吸引更多的科学家慕名参与其中。去年,林聪田就收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董亚杰发来的一封“自荐”邮件,信中说:“目前的生物物种名录很少有陆生软体动物的种类,如果这块工作还没有开展的话,我的团队可以整理约200种蜗牛名录。”

尽管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会上,名录编辑组多位科学家表示,仍有许多方面有待加强,分类学就亟待“抢救”。

“生物物种名录的单子看上去比较简单,但其背后都是分类学家的努力和支持,否则这件事情是做不成的。”马克平说。

作为支撑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基础性学科,我国生物分类学发展正面临困境。目前很多生物分类学者的状态就如同濒危物种一样,数量急剧萎缩。

“通常,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的每个物种类别都要有评审专家,但由于分类学家在减少,很多物种类群无法找到适合的专家来审核。”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纪力强说。

他表示,中国是唯一一个按照国际“物种2000”的标准,每年对节点内分布的所有物种进行信息整合的国家,但目前我国生物物种目名录中还有很多的空白点,因为缺少分类学家不得不另谋出路来弥补和完善。

今年,为了应对这一缺憾,名录编辑组只好从全球生物物种名录“倒出”分布在中国的竹节虫目物种名录,来填补空白。

                         

五棱散尾鬼笔。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科摄

印滇枝瑚菌。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王科摄

中国生物物种研究“走出去”

此次讨论会上还公布了2023年中国科学家新发表的重要生物物种类群的情况。其中包括新增脊椎动物93种,昆虫新分类单元989个,植物新属14个、新种235个。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枢强介绍,2023年全世界344位学者发表蜘蛛1个新科70个新属1240个新种,其中94位中国学者发表33个新属507新种,为全球之首。

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学者发表的这些蜘蛛新种,除了来自中国,还包括越南、缅甸等11个国家。

其他数据也表明,中国学者在蛛形纲研究领域的全球化程度日益提升。例如,2023年,中国学者命名新分类单元数量占世界的41%,高于2022年的37%,2021年的33%和2016–2020年的平均贡献率28%。在全球2023年命名的蜘蛛新种最多的前30位学者中,有13位中国学者。

2023年,李枢强命名了171个新分类单元,继续蝉联“世界上发现蜘蛛新种最多的人”。2016年至2023年,他命名了1349个新分类单元, 占同期发表世界蜘蛛新分类单元总数的19%。

“当前,中国生物物种研究正在向外延伸。”马克平表示,2015年以来,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主导的亚洲植物数字化计划,已经建立了与多国外方专家的合作,完成亚洲48个国家/地区的植物名录初稿。目前,更多机构正在参与其中,如北京大学东北亚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

“未来,通过多方合作建立温带亚洲植物数字化平台,将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进来,让中国生物物种研究走出去。”马克平说道。

叶足扇蟌。张润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摄

  吉氏白点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林秦文摄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