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赵振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16 14:58:37
选择字号:
这个集体种出一片“海底森林”

 

5月14日,第二届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揭晓,19个青年个人和集体获得表彰。来自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南海珊瑚礁生态安全与生物适应研究集体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

这是一支年轻化、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现有成员15人。他们瞄准南海珊瑚礁生态修复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集成攻关,形成一套适用于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与人工修复的技术体系,在蓝海之下种出一片“海底森林”。

珊瑚礁资源严重退化

如果说海底有花园的话,那么非珊瑚礁莫属。据统计,珊瑚礁以0.25%的海洋面积,养育了至少25%的海洋物种。

“珊瑚礁被誉为海底热带雨林或海洋生命发动机。“团队负责人、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张志新对《中国科学报》表示,在长达2.5亿年间,珊瑚始终是一道美丽的海底风景线。

然而,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南海珊瑚礁资源严重退化,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生态系统健康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因素,并直接影响到我国经略南海的能力。

“种植珊瑚,恢复珊瑚礁生态系统迫在眉睫。”“90后”的张志新主要从事生物地理学研究,擅长通过物种分布模型来预测生物地理分布演化规律。在他看来,珊瑚礁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同森林之于陆地,一个岛礁没有珊瑚礁,就像一个山头没有树林。

据介绍,珊瑚礁生态系统包含了造礁珊瑚、钙化藻、共附生微生物以及周围丰富多样的礁栖动植物组成的复杂生物群落,要攻关的难题非常多,比如珊瑚礁退化机制、珊瑚礁生态修复理论、生物多样性保护原理、珊瑚礁生态系统演化规律等。

  ?

南海珊瑚礁生态安全与生物适应研究集体(部分人员)合影。南海海洋所供图

张志新所在团队长期聚焦于珊瑚礁栖鱼类生物多样性及生态适应等相关研究,率先揭示了典型礁栖鱼类的物种多样性形成和适应性状演化的遗传机制,引领性地将珊瑚礁生物学研究带入了基因组时代,使得我国在海洋基因组学研究领域中的地位显著提升。

人工修复受损珊瑚礁

中国南海拥有丰富的珊瑚礁资源。开展珊瑚礁研究的第一道关卡是摸清我国珊瑚礁的生态分布、退化程度等基本情况。

为实现“以数据说话”,团队成员、南海海洋所研究员黄晖足迹遍布我国南海沿岸等地,掌握了我国珊瑚礁的分布现状与变化趋势的第一手资料,她创新性地提出人工修复受损珊瑚礁的宏大设想。

黄晖致力于珊瑚的研究和拯救珊瑚的实践行动。因此,黄晖也被媒体亲切地称为“珊瑚妈妈”。她和团队在三亚等地开展大量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修复面积达到数万平方米,为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作出了显著贡献。

因为一次阴差阳错的际遇,1996年,黄晖从南海海洋所硕士毕业后,成为我国珊瑚研究领域奠基人邹仁林的“关门弟子”,开始与珊瑚打交道。之后的20多年,她带领科研团队在南海种出一片“海底森林”,多次填补相关领域的学术空白。

据介绍,南海珊瑚礁生态安全与生物适应研究集体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在系统揭示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和动态变化特征,甄选造护礁关键生物,突破珊瑚、贝类、钙化藻、海草、益生菌等多种造护礁生物的繁育、移植和养护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团队成员、南海海洋所副研究员杨芳芳专注于钙化藻和虫黄藻研究,“钙化藻有三个重要生态功能,一是通过光合作用提供初级生产力,二是可以钙化形成礁体,三是促进珊瑚虫幼体附着生长。”她介绍,“研究其环境适应机制和种群恢复技术有助于珊瑚礁生态系统稳定发育。”

勇于探索科学新领域

与珊瑚为友,与波涛为伴。南海珊瑚礁生态安全与生物适应研究集体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勇于探索新领域,他们人年均出海50天以上,在项目和实践中得到锻炼,逐渐成长为能够在国家重大任务中挑大梁的中坚力量。

他们头顶烈日、脚踏波涛,乘巨轮勘岛礁,驾小艇入潟湖,放拖网采浮游生物,测水文记环境参数,潜海底插种珊瑚幼苗,敲减基因探究发育之谜,调试模型预测生物分布……茫茫大海既是他们的老朋友、实验室,也是发光的舞台。

团队成员把对国家的热爱、对真理的执着,倾注到三尺实验台和不懈奋斗中。在一个个假日、周末、夜晚,大家放弃休息与陪伴家人的机会,跟踪国际科研进展、创新实验设计、分析实验结果,用奋斗的青春践行科技报国的初心使命。

今年28岁的王伟权,是一名博士后。去年,他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他曾多次出海采集珊瑚样品,以极大的耐心分离、鉴定共附生细菌200余株,从中找到引发珊瑚组织脱落的条件病原菌,并系统解析了侵染机制,为维护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了新的视角。

“团队的研究方向始终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张志新表示,好的科学创意往往是在交流中碰撞产生的。“失败了就换一条路,成功了就再往前挪一点。我们在不断试错中离成功越来越近。”

如今,团队在张志新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了从近岸到远海的系列科学考察任务,完善了珊瑚礁生态系统演替与生物多样性演化的基础理论,构建了针对南海岛礁建设特殊需求的珊瑚礁修复体系,为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