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11 18:29:22
选择字号:
亚硒酸污染治理及硒资源回收研究获新进展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许玫英团队在亚硒酸污染治理及硒资源回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多株亚硒酸盐高耐受性及高效还原性菌株。相关成果发表于《危险材料杂志》。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然而,人体膳食硒缺乏和硒中毒之间的浓度差非常小,硒污染地区居民通过食物吸收、空气吸入及皮肤接触的方式从环境中摄入过量硒,可能导致失明、脱发、呼吸衰竭和心肌坏死等严重的健康问题。自然界中,亚硒酸盐是毒性最大且最常见的一种硒形态,将其还原为无毒、不溶性元素硒是修复硒污染以及回收高价值硒资源的有效策略。所回收的元素硒纳米颗粒因具有特殊的光电、半导体和x射线传感特性而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此外,生物合成的元素硒纳米颗粒还具有显著的抗菌、抗氧化和抗癌活性,在医学上也有着广泛的用途。然而,目前已报道的硒还原菌对亚硒酸盐的耐受性和还原效率普遍较低,难以应用于亚硒酸盐污染环境修复和纳米硒工业生产。针对该难题,研究人员从湖北恩施硒矿区土壤中分离到多株对亚硒酸盐具有高耐受性及高效还原性的功能菌株,其中Oceanobacillus sp. ES111对亚硒酸盐的耐受性最高,耐受浓度超过700 mM,而Metasolibacillus sp. ES129对亚硒酸盐的还原效率最高,在浓度为1.22 mM时,仅需24 h即可将91%的亚硒酸盐还原。

超显微分析结果显示,菌株ES111和ES129在细胞质中将亚硒酸盐还原为Se0,小粒径的Se0种子通过Ostwald成熟过程聚集形成较大粒径的元素硒纳米颗粒,随后元素硒纳米颗粒通过细胞裂解方式释放到胞外。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亚硒酸盐的还原可能通过多种途径介导,包括低分子硫醇、硫氧还蛋白/硫氧还蛋白还原酶系统以及脯氨酸脱氢酶,而核苷酸切除修复和抗氧化酶相关基因表达的上调可能是细菌对亚硒酸盐毒性产生耐受性并维持胞内稳态的机制。

该研究发现多株亚硒酸盐高耐受性及高效还原性菌株,并对其亚硒酸盐还原动力学过程、产物纳米硒特征以及生物硒还原和耐受机制进行探究,为高浓度亚硒酸盐污染治理及硒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宝贵的菌种资源和科学理论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hazmat.2024.134491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