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丹宁,陈思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7 12:37:35
选择字号:
沙国河:播撒科学的种子,就能长出参天大树

 

第一台化学激波管、第一台化学激光器、国际上第一次进行激光支持爆震波等离子体的屏蔽效应研究……提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沙国河,人们总会想到这一连串的“第一”。他是物理化学家,在化学激光器研究,特别是激光化学基础研究上,用六十余载科研岁月,做出了系统性、创造性的成就与贡献。

而他同样也是孩子们亲切的“沙爷爷”。年近七旬时,他翻开了自己人生的新篇章,“让中国的科技力量强大起来,是我成长过程中逐渐明晰的梦想,相信也是全体科技工作者的梦想。现在,这一梦想需要传承,娃娃爱科学、学科学,就是我的中国梦。”

2024年5月7日,是沙国河院士90岁的生日,他的梦想依旧没有改变。他坚信,只要播撒科学的种子,就能长出参天大树…

沙国河自制科普实验教具。大连化物所供图


从“书迷”到军人

1934年5月7日,沙国河出生在四川成都,自小的他便展露出不凡的才智。

沙国河家里共有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老三,在他的记忆中,父亲和母亲非常诚实和正直,这种品德对他而言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不仅让幼年的沙国河收到了良好的熏陶,也将这种品德延续到了他的科研生涯中,他坚定地认为:“诚实和正直是科学家的灵魂,这之间是相通的”。

幼年时的沙国河家境颇为殷实,父亲是聚兴诚银行的高级职员。五岁半的时候,他就被父母送入当地知名的学府——四川树德中学附小,这曾是朱德的母校,随后他又踏入了成都石室中学继续学业,这两所学校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严谨的学风。

在这样的学习和家庭氛围中,沙国河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仅认真钻研课本知识,更热衷于科普读物,常常沉浸其中,废寝忘食。

随着年岁的增长,沙国河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志向——用科学知识为国家贡献力量。

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打破了原有的平静。国家急需有志青年参军报国,正在读高二且成绩优异的沙国河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抉择:是响应国家号召参军,还是坚持自己的学业?

深思熟虑之后,沙国河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弃笔从戎”。尽管亲朋好友多对他的选择感到惋惜并纷纷劝阻,但沙国河坚定地表示:“现在国家需要年轻人参军保国,如果每个人都觉得不差自己这一个,那国家还怎么保卫!我还年轻,等国家安全了再上大学也不迟!”

1950年11月,年仅16岁的沙国河毅然决然的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步兵学校的一名士兵,开始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刻苦的训练态度,再加上较高的文化素养,沙国河很快便被提拔为排长。

在部队的这段时间,沙国河不仅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更受到了革命军人优良品格的熏陶。他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个人都应该将国家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只有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这也成为他此后人生选择的重要“航标”。

为国家需求多次“转行”

1952年,朝鲜战争得到缓和,部队首长了解到沙国河“弃笔从戎”的经历,便将他保送到北京石油学院学习深造。1957年,沙国河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当时正值我国石油资源极度短缺的时期,不仅影响工业生产,对国防安全也存在严重威胁。为了解决这一“油荒”问题,中央政府在大连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石油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大连石油研究所(大连化物所前身),并号召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前往大连参与研究工作。

沙国河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断然放弃了回到家乡成都的机会,前往了海滨城市大连,他坚定地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作为北京石油学院人造石油系高材生,初到研究所的沙国河,立即被安排到攻克“水煤气合成石油”这一最紧要课题的研究中,很快便取得了成功。恰巧,研究所接到中国科学院指示:国家急需开展高能燃料合成(即火箭推进剂)和气相爆轰波及高温快速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任务紧急,所领导经过慎重研究,认为沙国河是年轻科研人员中的合适人选。当所领导找来沙国河说明情况并征求他的意见时,沙国河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项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任务。

从此,沙国河开始了他科研生涯的几次“转向”。从一个熟悉的研究领域转到一个个新的未知领域,这需要足够的勇气、决心和毅力,他像一台不知疲倦的“发动机”,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此后,沙国河根据组织要求,又先后将研究转向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等诸多领域。每次科研方向的重大变动,他都毫无怨言,欣然接受。

60余年来,从“水煤气合成石油”到“高能燃料”;从“激波管化学动力学”到“新型微波吸收材料”;从“化学激光、激光化学”到“分子反应动力学”…… 他自行设计并安装了我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研制出性能优良的微波吸收材料,填补了国内空白。他还参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光引发氯化氢脉冲化学激光器,并在此激光器上进行了国际上首次激光支持爆震波等离子体的屏蔽效应研究,在激光态分子传能研究中首次实验证明了单一三重态传能通道间存在量子干涉效应,对我国强激光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不懂就学,总会学会的。搞科研就不能怕吃苦!”沙国河经常这样教导学生。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沙国河在做实验。大连化物所供图

大连化物所的高级工程师冷静回忆起自己2000年进入研究室时的情景,感慨地说道:“当时沙老师已经66岁了,但他依然保持着对科研的激情和活力。有时,他还会亲自带领我们通宵工作,那种对科研的执着和热爱,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学生。”

为科普土壤“播下种子”

年近七旬时,沙国河的科学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

那还要从2005年说起,当时沙国河受邀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小学生做科普讲座。这是他第一次给孩子们讲课,看着眼前顽皮可爱、眼神中透露出对科学无穷的好奇与向往的孩子们,沙国河被深深打动。他想起了儿时的自己,在家中自己动手做出了墨水,甚至还做出过一台能在成都收到西安广播的无线电矿石收音机。年少时的沙国河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的科学实验中感受到了科学的无穷魅力,爱上了科学。

于是,沙国河在古稀之年,有了一个新的“梦想”——他要让科学走入更多孩子的世界, “孩子们天生有好奇心和创新精神,只要经过启迪、引导、开发,他们就会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长大后就有可能成为科学迷、发明迷,成为我们科学事业的接班人。”

确定想法后,沙国河说干就干,他立马买来了中小学生的课本研究起来。“那股认真劲一点也不亚于做科研。”沙国河助手、大连化物所高级实验师崔荣荣回忆。

沙国河自己动手制作了许多实验器材。他在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摆满了各种材料,有时客人到访,都没有下脚的地方。

这个“梦想”一干就是近20年。沙国河把激光器、高压静电除尘器、平面形马德堡半球等此前只在课本上出现的实验装置,像“变魔术”一样,搬到了孩子们的眼前。他带着这些器材,走进了十几所中小学,讲述上百余堂科普课。

在沙国河院士的牵头推动下,全国首家青少年科普院士工作站在大连落成,不论刮风下雨,他每周都会准时出现在院士工作站,亲自举办讲座、演示实验。沙国河也因对大连市青少年科普工作作出的卓越贡献被评为大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终身成就奖”。

沙国河在院士工作站。大连化物所供图

除了科普,2005年至今,沙国河和夫人余道容在新疆、四川、大连等地连续资助20多位贫困学生改善生活、完成学业,资助金额累计达数十万元。

沙国河曾说:“是国家培养了我,所以我也要回报国家。科学家报国有许多种方式,激发起孩子们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也是一种。从事科普教育,既是国家需要,也是院士的责任,更是我的快乐。”

2021年,沙国河院士获评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颁奖词这样评价他,“耄耋之年不言退,你用童心永驻播撒科学之光。”

这位已经耄耋之年的老院士,把他对国家的爱和科技报国的信念,用极为“朴素”的方式,延续和传递……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科学家描绘低质量系外行星大气逃逸新图象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