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张惠雯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1 20:31:41
选择字号:
抗逆增产栽培技术助力短生育期油菜扩面增收

 

4月3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以下简称油料所)在湖北省洪湖市召开湖北省稻再油模式短生育期油菜抗逆增产栽培技术现场观摩会。经专家田间评价,油料所自主选育的“中油早1号”“中油207”“阳光131” 等短生育期油菜新品种,配套抗逆增产栽培综合技术,在再生稻示范区理论亩产达170公斤,可使当地亩年增收500元以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稻再油轮作短生育期油菜抗逆增产栽培综合技术模式,为实现油料扩面增产保供、提质增效富农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据介绍,再生稻是种一季收两茬的水稻种植模式, 5月播种10月中下旬收获,种植周期长使农田在冬季闲置。洪湖市再生稻常年种植面积超30万亩,利用冬闲田扩种油菜潜力大,但周年高效栽培技术的缺乏制约了该地油菜生产。

对此,油料所在湖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重大科技任务的稳定支持下,联合湖北省体系多岗站及多家优势单位开展技术攻关,通过合理搭配耐迟播短生育期油菜品种与早熟再生稻,集成精播密植、抗逆调控、促壮春发等核心技术,使当地在收两茬水稻的基础上,再多收一季油菜,实现一年三收高值高效周年生产。这一技术模式有力促进了油菜扩面增产和农民增收,为我国再生稻生产区充分利用冬闲田、助力粮油兼丰、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

油料所油料作物营养与栽培团队研究员、湖北省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马霓介绍,油菜抗逆增产栽培技术在应对低温冷冻灾害中也具有显著作用。在今年湖北省遭受多次低温冻害的极端天气情况下,与农户田块相比,技术示范田块油菜死株率减少50%以上,大大降低了冻害后油菜病害发生,确保油菜遭遇不利气候影响后仍能丰产丰收。该技术模式已在湖北、江西、广西等三熟制区域推广应用,示范面积超5000亩。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