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洋,韩洪烁,阎文欣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5/1 9:26:33
选择字号:
转角遇到爱 一次次“邂逅”让他爱上中国文化
山东科技大学创新推出“课堂+基地”留学生教育模式

 

“揉、捏、揪、挑、压”…… 10多名留学生手持面塑工具,全神贯注地捏塑、雕琢,尝试塑造各种生动的形象。不一会儿,每个学生手上都呈现出了一份独特的创意。近日,在山东科技大学“留学生体验非遗文化”活动中,留学生们在非遗传承人丁明玉的指导下制作了一份份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不论是有趣的面塑,还是其他中国文化,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迫不及待地想和家人们分享这些新鲜事。”山东科技大学俄罗斯籍留学生刘恋在学习体验面塑、中国武术等非遗文化时,拍了不少视频和照片,准备发给家人共享这份学习的快乐。

“像这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学校每年都会组织留学生开展10多次。”山东科技大学校长曾庆田向《中国科学报》介绍,学校有来自6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500余人,近年来,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山科大创新推出“课堂+基地”留学生教育模式,形成了“构建一套课程体系、打造一批研学基地,传承一项特色技艺”的留学生教育思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留学生教育管理,培养了一批“知华、友华、爱华”的外国留学生。

山东科技大学留学生体验木版年画制作工艺   廖洋摄

让学生“着迷”中国文化

虽然修够了文化课程的学分,但听说可以亲手尝试中国传统工艺扎染,俄罗斯留学生妮咖还是选择参加扎染课程。扎染课程是山科大面向留学生开设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之一,如今,这门课程成了留学生口中的“宝藏课程”。

“我主修工程专业,接触传统工艺的机会很少,这堂扎染体验课让我对中国文化更加感兴趣了。”扎染体验课上,俄罗斯留学生妮咖在完成扎染作品后,第一时间向家人和朋友展示。

“之前,我们针对留学生仅开设了《汉语》《中国概况》等通识课,内容对大部分留学生来说比较晦涩,缺乏实践环节。通过交流,我们又开设了插花剪纸、品茶习字、吟诗作画等实践课堂,完善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山科大国际交流学院院长范志坚说,学习中国文化成为留学生的一种乐趣,更有一部分留学生成了“中国通”。

“看看我这个‘福’字写得怎么样?”提起毛笔,吴芃有模有样地在纸上笔走龙蛇。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吴芃已来中国学习六年多了,之前修过中文课程,现在他又选择了中国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课。吴芃说,来中国留学最初只想体验风景,现在却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着了迷”。

山东科技大学留学生学习扎染   廖洋摄

 让学习“现场”发生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蕴含着社会公众认识、道德理念、审美感受、生活理想等多重社会价值……”这不是一堂历史课,而是山科大留学生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非遗”剪纸体验基地的一次文化体验。

“过去,我们对留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单一,局限于校园里,往往呢,只重视课堂传授。实践证明,走出去体验、制作和交流,才能让学生们‘零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范志坚笑着说。

近日,一场茂腔戏曲文化体验活动深受留学生喜爱。茂腔非遗传承人王本宏通过戏曲体验、戏曲赏析等形式,把戏曲艺术传递给这些“洋学生”。

“作为这些留学生的德育导师,我希望通过学习茂腔,激发他们对戏曲文化的兴趣。”王本宏介绍。

来自也门的留学生伯克对记者表示,经过体验茂腔,让他对中国戏曲有了美好的“初印象”。

近年来,山科大将留学生传统文化学习场所陆续“搬”到校外10余处研学基地,青岛西海岸新区应急安全体验教育基地、海青茶博园、青岛西海岸新区中医医院、高密市姜庄镇泥塑研学基地都成了多元文化研学基地。不少“非遗”项目传承人、民间传统手艺人先后被聘为留学生的“德育导师”。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海青镇的北茶之源文化体验中心,是山科大在2021年10月确立的留学生茶文化研学基地,这里的3位茶农被学校聘请担任了德育导师。两年多来,200余名留学生已亲身走进这里采茶忙。

戏曲老师王本宏指导留学生学习“茂腔”的基本动作   廖洋摄

留学生们在茶文化研学基地学习采茶   廖洋摄

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山东省外国留学生中华经典诵吟大赛上,山科大留学生尼沙特以诗词朗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收获了评委的青睐。

平日里,尼沙特擅长写汉字、颂古诗,经常写文章发给自己的亲戚朋友,介绍中国诗词、国画和书法等传统文化。

每年举办“中华经典诗词诵读吟唱比赛”“文化学堂”“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成了山科大的一项特色。该校推出“感知中国”系列活动和中国传统节日特色活动,让留学生至少掌握一项传统文化特色技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

该校斯里兰卡留学生星星在山科大经过四年的学习,熟悉了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拍摄短视频、照片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他成为拥有10万名粉丝的“网红”。星星计划把文化体验的项目拍摄成图片集,为文化交流与传播尽一份力。

痴迷中华文化的伊朗留学生美兰中文流利,喜欢中国陶艺。“从陶艺中我看到了中国的工匠精神,我开始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内涵,逐渐爱上了中国。”美兰希望将来能够把在中国所学贡献给伊朗与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交流合作。

“近5年,学校有300余名留学生学成回到自己的国家,这些学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增进友谊的使者。” 山科大党委书记罗公利说,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展示出来,增强留学生对中国故事的“参与度”,以引导留学生全面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他们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助力留学生在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作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双星计划”: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河西走廊内陆河出山径流研究揭示新趋势 金星缺水的原因,找到了?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