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马学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4/11 17:45:08
选择字号:
科研与科普两翼齐飞 广东大科普格局基本形成
2024年新时代广东省科普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启动

 

“宇宙从哪里来?宇宙到哪里去?谁将主宰宇宙的命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武向平以“理解宇宙”为题作科普报告。他简洁生动地介绍了宇宙的大小、宇宙的历史进程、宇宙的演化等知识。

4月9日至12日,以“做强科普之翼,筑牢创新根基”为主题的2024年新时代广东省科普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在广州举行,包括武向平在内的院士专家现场给全省科普工作者上科普课。他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实用的技巧分享,让参训者受益匪浅。

  ?

武向平作报告。

广东大科普格局基本形成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目前,广东大科普格局基本形成,科普传播力、影响力和渗透力不断增强,为加快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东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夏奇峰表示,近年来,广东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省委“1310”具体部署,围绕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目标,出台《广东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广东省新时代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普工作实施方案》(即将印发)等系列政策法规和创新举措,“两个同等重要”制度建设不断完善等,高位筹划推进科普工作。

  ?

启动现场。

针对科普工作专兼职人员不足、科普管理人员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2023年广东省科技厅首次设立“新时代广东省科普能力提升培训”专题项目,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三家单位竞争性获得立项支持。他们创新性地整合科研机构、科普基地、师范高校在科研、科普、科教方面的资源,面向5类科普人群,创新性组织科普能力提升培训。

“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增进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阳成伟表示,该校是广东教师教育的‘龙头’,一直高度重视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工作,致力于培养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高层次人才,推动广东省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

  ?

活动现场。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始终把科学普及当成重要使命,使其成为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国科学院机关派出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号召,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推动崇尚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广州分院肩负着‘科普国家队’的责任和使命,多措并举支持系统单位开展科学普及工作。”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副院长孙龙涛表示,目前,中国科学院有关单位在粤承担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广东省实验室、高水平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这些机构和研究领域已成为广东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他希望通过此次培训,能够激发科普工作者的热情和创造力,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科普事业贡献力量。

力促广东省科普能力提升

本次培训为期4天,采用主旨报告、经验分享、实地考察、发言交流等形式进行,邀请多位在科普领域有深入研究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院士专家,面向全省各地科技部门、科研机构的科普工作者进行授课,以提升他们的科普能力。

  ?

陈勇作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科协主席陈勇以“关于科学普及的思考”为主题作报告。他从科普是什么,为什么要做科普以及如何做好科普工作这三个角度为我们讲解了“科学普及”,更从“政府引导、搭台,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化运作,政府监管;将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单化、通俗化;讲好科学背后的故事;善于质疑,提出问题”5个方面提出了做好科普工作的建议,让我们更深更好的思考了科普的意义。

中国科学报社党委书记刘峰松以“弘扬科学家精神——新时代科技媒体的历史使命”为主题作报告。他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进行了解读,并分享了贝时璋、邹承鲁、杨福愉、师昌绪、孙枢、赵忠贤等几位著名科学家心怀家国、求实创新、协力攻关、默默奉献的动人故事,同时围绕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使命、科技媒体如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等进行分享。

  ?

刘峰松作报告。

“作为‘十四五’期间广东获批建设的4个大科学设施之一——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是粤港澳大湾区生命科学领域首个获批立项建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孙飞在报告中讲述了人类细胞谱系的重要性。他指出,通过打造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项目,人们可以对生命的最基本单元细胞进行解析,明确每一颗细胞从诞生、成长,到病变、死亡等命运变化的底层逻辑。

中国科学报社科学传播中心高腾以“科学传播基层优秀案例分享”为主题作报告。他认为,科学传播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他在报告中通过典型的基层科学传播案例,提炼出这些基层科学传播案例的共同成功特征,以期为科学传播者和相关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

李思辉作报告。本文由主办方供图

中国科学报社资深记者、湖北记者站站长李思辉以其丰富的新闻从业实践,总结出讲好科学家故事的三股气:浩然正气、土里土气和洋里洋气。他从谁来养活中国、柑橘起源于国外、中国人诚信度倒数第一吗、“令钱学森久久不能平静的问题还在吗”等几个角度着眼,以《中国科学报》近期的报道案例为例,生动讲述了浩然正气的来源、构成,以及在科学报道中的运用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引发学员广泛共鸣。

据悉,活动由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科协指导,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华南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办,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承办,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黄埔材料研究院和广州市黄埔区科协(广州开发区科协)协办,广东省各地科技局、科协、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宣传部门负责人参加培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