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2024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2024生命科学大会在广州举行。会上,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数智医学讲堂正式发布。同期召开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第一届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
记者获悉,数智医学讲堂是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数字人视频生成助手的全面升级,重点打造医学专家数字分身教学视频,通过重塑内容生产流程,为医学知识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提供新引擎及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医学教育理念、技术与方法快速传播的重要平台。
大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迅速进步,生命科学领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诸多重大成就,各项前沿技术不断创新,各种全新发现不断突破。据悉,我国健康产业仅占GDP总量的4%∽5%,与发达国家的15%仍有较大差距,产业发展前景可观。
会上,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会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何晓顺作题为《器官医学实践与末来》学术报告。作为“世界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术”的完成者,他结合相关研究,提出器官医学最新的研究探索方向:包括活器官教学、器官隔离治疗、人类疾病器官模型等。
在他看来,器官医学研究的目标不仅是治疗手段革新,更是外科工具学革命。结合工程学、材料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技术,将在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各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对生命现象的理解。
何晓顺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
“如果在离体器官养护技术上取得突破,将为生命科学开辟全新赛道与产业蓝海。”何晓顺认为,未来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关注器官维度研究,主张从器官水平上认识器官功能与疾病,尤其是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相互关系如何在疾病发生和治疗方式中的改变。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教授吴小剑在题为《基于PB级大数据的中国人群肠癌数字图谱构建及临床诊疗的个性化策略》的学术报告中提到,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4年提供的数据,我国结直肠癌年死亡例数约24万,是全国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四的恶性肿瘤。
针对早诊率低、70%药物治疗不佳的现状,吴小剑团队利用肠癌类器官作为“替身”为患者“试药”,实现结直肠癌精准治。基于类器官的肠癌药敏分型,为肠癌类器官,建立全面的类器官药敏检测平台、肠癌类器官自动化工作站,精准化、标准化,减少人为误差,低通量与高通量兼顾,全过程自动化、AI化,实现从组织处理到药敏检测的全流程自动化。
此外,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清远医院教授陈彩蓉作题为《干细胞与外泌体的应用研究》学术报告;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庄一强作题为医院蓝皮书——《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解读;广东省抗癌协会鼻咽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广州泰和肿瘤医院主治医师朱伶群作题为《质子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学术报告。
本次大会由广东省科协指导、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主办,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大会汇聚了广东省内外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生命科学·新格局、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主题展开学术研讨,深入剖析生命科学的最新成果与未来走向,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