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合成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1/20 13:48:40
选择字号:
缅怀方智远先生:蔬菜学界丰碑 立德树人灯塔
——方智远先生逝世周年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蔬菜学家方智远先生离开我们已有一年。作为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的忘年交、奋斗于农业科研的老战友、共事于同一支部的新同志、倾心于学术思想的仰慕者,我对先生的离世仍未释怀。每当走过试验田,路过实验室、办公室,翻看相册、读到文章,总能听到先生温婉的音容,总能看到先生铿锵的笑貌。斯人逝去,只有无尽的感恩与虔诚的传承,表达对先生的追思和缅怀。

  ?

方智远先生    中国农科院蔬菜所供图

方智远先生从事蔬菜遗传育种研究近六十年,是我国蔬菜育种开拓者、蔬菜科学领军人物、现代蔬菜产业战略科学家。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先后培育出五代优质丰产、抗病抗逆、早中晚熟配套的优良甘蓝系列品种。先生六十载如一日,注重将个人品德、学术素养、高尚人格在科研活动中薪火相传,是冲锋陷阵的领路人,更是默默奉献的铺路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农业科学家。先生的累累硕果已成为蔬菜学界的光辉丰碑,先生的科学精神为后辈矗立起了立德树人的思想灯塔。就像圆白菜惠及千家万户老百姓一样,方智远先生的学术思想、科学精神将泽被一代代农科学子。 

洋白菜变成了圆白菜

方智远先生从事杂交甘蓝研究半个多世纪,一辈子只研究甘蓝这一个作物,正是这样干一行钻一行的钻研精神,让“洋白菜”变成了“圆白菜”,让洋甘蓝变成了中国造,摆脱了以前甘蓝种子严重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为14亿中国人解决了甘蓝种子对外依赖及周年供应的问题。

2019年11月14日,我随方院士团队学习观摩。早晨七点就来到位于中国农科院院内的资源暂存大棚,已年逾80的先生对着排列整齐的品种逐个查看,逐个给大家讲解,逐项研究接下来的安排。

之后,我们又来到顺义品种培育基地。当时露地气温已降到零下10℃,方院士和同志们冒着严寒记录试验材料的耐寒性表现,分析品种试验的进展。站在菜地里,手拿甘蓝种株,介绍功勋品种,讲解性状变化,点评研究进展。

当时我就明白,正是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专业精神才能连续四次获得国家奖,将30多个甘蓝品种推广到全国各地。“中甘”系列甘蓝品种的播种面积占比达到60%以上,为我们国家民族种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圆白菜的心是甜的

2019年5月12日,我随方先生来到河南济源的甘蓝制种基地。这是团队的重要科研基地、中试基地和转化基地。几乎一整天,方智远先生与当地技术人员、农民、乡村干部在田间地头现场交流,查看栽培管理、种子采收、质量控制的过程。

地方同志说,方院士每年到关键时刻就来,每次都是第一时间下到菜地,走村串户,看看生产进展,问问收入状况,听听老百姓的想法。夸赞先生没有架子,能和乡亲们聊在一起,总是耐心地给大家解答疑难技术问题。在方智远先生团队的努力下,基地种植户纷纷脱贫致富,亩制种收入平均6000元以上,真正用科技帮助了老百姓。

这几年中国农科院大抓成果转化,团队支部专题研究成果转化,有同志提出适当提高品种价格。方智远先生严肃地表明,提高转化率采取的措施多种多样,就是不能提价,我们不能对不起农民。

他几乎每天都在班上,数十年如一日奔波在田间地头,科研足迹遍及主产区的山山水水,解惑声音遍及村庄学校、田间课堂。有一次,与先生一起在农科院院内试验地,先生亲手切开圆白菜,教我们生吃方法,特意提示大家尝尝菜心的味道,他说“圆白菜的心是甜的”。其实,看看先生与老百姓的关系,我们就知道先生服务百姓心里很甜。

支部活动总是第一个到场

我到农科院任职就把党组织关系落到方智远先生团队。这种安排虽然是组织意图,也有我自己的私心使然。加入方院士这个支部就是想与先生这样的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接触交流,亲身感受先生为国奉献的赤胆忠诚、近距离学习先生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

  ?

本文作者张合成与方智远合影。中国农科院蔬菜所供图

方智远先生从不缺席支部活动,总是第一个到场。不论是支部大会还是学习会议,他从来不让把自己的座位居中,总是坐在边上,与同志们挨在一起。带头学习、带头发言、带头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践行民主集中制。

记得2022年11月3日,支部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家交流学习体会,先生发言时一字不漏地把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叙述出来,同志们不禁感叹八十多岁老人的记忆力,更加佩服老共产党员的党性。

2021年1月21日,这天是腊月二十七,方智远先生给支部党员、干部、学生讲党课。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阐释实事求是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规矩,介绍艰苦奋斗是创业发展的精神力量,讲解谦虚谨慎是科技工作者的处事要诀,梳理服务人民是合格党员的政治品格。课件是先生亲自撰写的,PPT图文并茂,内容全是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工作收获。

办公室的记事小黑板

方智远先生说过:“人误田一时,田误人一年。咱们做育种的,要多把时间放在田里,时刻把百姓装在心里。”

我在上世纪90年代就去过先生办公室,这些年,先生职务变了多次,荣誉得了许多,办公室却依旧老样子。一个个干燥器、一排排种子柜占据半间屋子,里面放满种子样品。简单的办公桌椅,有点年头的一组沙发,用了十几年都舍不得换的照相机,还有一顶用了多年的草帽。

最不起眼的是一进他办公室右边墙上挂着的一块小黑板,上面永远都是密密麻麻的任务、井井有条的日程,圈圈点点的提示。日程安排以天计,精确到小时,几乎每天的行程都是满满的,甚至大年初一。重点任务突出标注,各种提示一目了然。这些,记录着先生一丝不苟的学术态度,记录着先生魂牵梦绕的科学追求,记录着先生放心不下的关爱呵护,也记录着先生的未来。

先生在入党志愿书里说过,“一个人要更好地为祖国为人民服务,除了在业务上要精益求精之外,政治思想上一定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方向和信仰。”怀念方智远先生,就要在心中播下好种子,潜心钻研待花开。

(作者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党组书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研究生学位论文如何顺利通过外审和答辩
“超级显微镜”,深度探索微观世界 《自然》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