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在京开幕 |
我国科学家发起的国际科学计划形成核心成果 |
|
9月4日,第七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在京开幕。作为科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全球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大会以 “数字技术助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 为主题,来自芬兰、德国、英国、巴基斯坦等20余个国家约250名专家参会。会议为期3天,设置13个平行分会,并将发布《数字丝路北京宣言》。
“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DBAR)由中国科学家倡议发起,于2016年正式启动。DBAR经过七年实施,形成了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一带一路环境资源评估技术方法体系、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3项核心成果。
2023年是DBAR实施阶段的关键年,也恰逢我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2030年议程)中期评估年。本次会议旨在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监测评估与示范,建立地球大数据的信息共享机制,推动跨学科领域的地球大数据应用研究,并为科学家和决策者提供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以推动2030年议程的实施。
DBAR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开幕式上介绍了DBAR实施7年以来取得的系列成果。他指出,DBAR重点关注地球大数据的方法与技术创新,以分享数据、技术和知识,实现大数据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服务为目标,以地球大数据为重要手段,围绕农业与粮食安全、气候与环境、灾害风险、自然与文化遗产、城市与基础设施、水资源与水安全、海岸带与海洋、高山与极地寒区等8大领域所面临的可持续发展挑战开展了大量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数据、方案和科学循证政策等全球公共产品,为“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DBAR也获得了“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广泛认可与支持,目前成员已由最初的26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计划发展至59个,并建成了包括9个国际科学工作组和9个国际卓越中心的国际性网络和多元化的伙伴关系。
郭华东强调,在新的历史阶段,DBAR将持续开展可持续发展科学方法和数字技术研究,不断探索科技合作新模式,促进数字技术在“一带一路”的推广应用。
开幕式上,《地球大数据助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该报告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展示了DBAR在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中的探索和实践,充分揭示了数字技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新兴技术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了良好借鉴。同时,报告指出目前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强调只有通过多尺度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性,应加强“一带一路”区域的科技合作,共同开展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估方法研究,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知识、技术的全面共享。
《地球大数据助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报告发布仪式(主办方供图)
本次会议由“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主办,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共同承办。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