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思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5/21 11:29:19
选择字号:
诺奖得主丁肇中的“不知道”发人深省

 

近些天,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丁肇中的讲学引发各界关注。在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办的高能论坛上,面对现场青年提问“粒子对撞机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可能在哪些领域产生重要发现?”丁肇中坦言:“我不知道。”他解释说:“推测将来是很困难的。”演讲中,他还展示了当年他获得诺奖后,其好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费曼给他发来的贺信中的一句话:“不要因为获奖,就认为自己变成专家了。”

  ?

丁肇中在做报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供图

一个享誉国际的大科学家,面对青年的未来之问,直言“不知道”,不仅丝毫没有让人们感到失望,反而赢得热烈掌声,获得广泛赞誉,这让我们看到了世人对科学家的真实期待——面对奥秘无穷的科学现象、难以预知的科学未来,没有人苛求科学家必须什么都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即便名满天下、众誉加身依然能够直面自己的“认识局限性”,并且能够坦承这种“局限性”,恰恰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种严谨负责的科学精神。

稍加梳理不难发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丁肇中的一贯特点。9年前,在东南大学的一场讲座上,当被听众问及“您认为真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您认为发现暗物质的价值在哪里”等问题时,他也曾直言“我不知道”。有人统计,那次讲座上,丁肇中“十问十不知”。他的“不知道”不是故作姿态,不是敷衍应付,而是一种绝不不懂装懂的诚恳和率真。

媒体报道,丁肇中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科学研究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因为你在某个领域做出了一点成绩,天下所有的事你都知道,这有悖于一个科学家的行事原则。”诚如斯言,一个科学家不能因为名气大了就装作什么都懂,对大科学家而言,敢于承认“不知道”是一种勇气和境界。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正是因为有这许许多多连大科学家都不知道的“不知道”的存在,才更加彰显了科学探索的奇妙和神秘,继而激发起一代代青年的科学探索兴趣。

反观社会上的一些所谓“专家”,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晓。有的不仅能够洞悉股市涨跌、经济趋势、科技发展,而且对疫情走向、宇宙奥秘、人类未来也是了如指掌,不论是否自己的所长,甚至不论是否是自己研究的领域,总要站出来评说江山、“指点迷津”,那种“掐指一算便知天下事,信手拈来能解万众谜”的做派,俨然一个神算。这样的“专家”热衷于给这个提建议,给那个指路子,即便事实证明他们的很多“预测”都是胡诌,却也并不为意,继续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信口雌黄。也怨不得很多年轻人疾呼:“建议专家别再‘建议’了。”也正是在这样背景下,丁肇中等大科学家的“不知道”才更显清新与珍贵。

相对于那种无所不知的所谓“砖家”,人们更希望看到丁肇中这样秉持严谨务实科学精神,遵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诚实原则,在“未知世界面前保持孩童般谦卑”的专家、大家。在当今这个知识构成丰富、信息渠道多元、未知领域宽阔的时代,不论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也许都能从丁肇中的“不知道”中获得有益启示:知其知易,知其不知难,坦承其不知更难。保持承认无知的勇气和境界,不被盛名所累、不被世俗所扰、不被虚荣所误,方能回归一个科学家的真诚、一个知识分子的纯粹。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