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盖伦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3/5/11 18:20:19
选择字号:
土耳其地震科考归来 专家呼吁加强对我国活动断裂带调查研究

 

“此次科考,在基础研究层面,增进了我们对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地震机理的认识;在防灾减灾层面,同样能给我国较多启示。”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张会平研究员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讲起了此前一次特殊的科考——土耳其地震科考。10天时间,作为本次科学考察队队长,张会平带着科考队员完成了近500千米长的2条地震同震地表破裂调查,取得了丰富的第一手科考资料。

2023年2月6日,土耳其南部接连发生7.8级地震,两次强震期间还发生了6.7级强余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第一时间赶赴当地开展了国际地震救援。

3月21日至4月1日,中国地震局组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牵头联合多家单位,派出3个工作组前往土耳其开展科学考察。

张会平说,破坏性地震事件其实非常稀少,每一次地震又相对独立,具有自身特点。大地震的发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深化认识地震机理的机会。土耳其的这次地震和中国2008年的汶川地震一样,都发生在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对它的研究可帮助科研人员更好了解青藏高原周边的地震活动以及强震的孕育发生背景。

此次土耳其地震发生在滑动速率相对较低的东安纳托利亚断裂带,相比活动速率高的北安纳托利亚断裂,其受关注程度略低。“这恰恰提醒我们要加强对板块/块体边界活动断裂带及其相关分支构造的研究(比如青藏高原东北缘阿尔金断裂带、东昆仑断裂带、鲜水河断裂带等),还要重视现今地震活动较少的低活动速率断裂带。”

张会平介绍,我国已调查出的主要活动断裂带有400余条,但针对这些断裂带开展研究的程度却参差不齐。近些年几次中强地震发生在现有活动断层填图没有涉及的断层上,更加表明了开展相关调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我们需要持续加强对活动断层和地震风险源的普查,深化现有认识,并不断调查发现新断层,开展新研究,应用新成果。”

张会平强调,虽然地震发生无法避免,但通过科学指导抗震设防,能尽最大可能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目前,科研人员能够在地震地质、场地条件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上,预设地震震源,模拟地震发生后的破裂过程,进行场景构建。 “我们可以据此做好灾害预防和灾后救援的预案。”

另外,我国城市化进程快,人口和财富高度聚集,地震灾害风险也随之加剧。“华北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人口密集,经济活跃,但在活动断裂、地震构造等防震减灾方面的基础研究还相当薄弱。”张会平感叹,土耳其地震对断裂带附近大城市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也提示我们要加强对人口密集地区活动断裂的调查,对穿过大型工程和城镇地区的断裂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避让措施,提高建筑质量。同时,城市居民还需特别注意高层建筑或者地下空间等场所的地震灾害应对。

张会平指出,对土耳其的国际地震科考,越发清晰地凸显出树立风险意识的重要性。后续要进一步加强对地震灾害风险的前瞻性研究,不断深化地震灾害发生规律和机理认识,对重大地震潜在风险进行统筹谋划、系统研判,做好各项应对工作。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科学网APP论文&基金最新活动来了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