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星空无垠,探索永无止境。为弘扬科学家精神,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以下简称西电)发挥大师总师的学术引领和示范作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发展,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4月21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回到母校以《‘天问一号’创新成果及行星探测发展展望》为题,为西电师生作分享报告。西电800余名师生聆听了这堂“航天思政金课”。
![](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64487b64e4b00d9f0ea0d2d7.jpeg)
张荣桥走进西电校园作报告。西电供图
“2020年11月15日,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后不久,我回到了母校,以‘初战告捷,任重道远’为题,跟大家分享了天问一号研制历程中我们团队攻坚克难的一些故事。两年之后再次回到学校,我想向大家汇报一些‘天问一号’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也是包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内的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单位,还有我们众多的科学家、工程师共同努力的结果。” 张荣桥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开始了本场报告。
“‘天问一号’的成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步实现绕着巡,二步完成采样回’的总体发展路线图,就是要体现出我们航天人的自主创新和担当精神。”
张荣桥谈到,中国火星探测起步晚,同国外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国成功实施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为火星探测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和设备基础,在论证初期,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选择了一个风险相对较低的“环、绕”方案,但是对于这个方案,团队科研人员都“心有不甘”。
![](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64487b65e4b00d9f0ea0d2d9.jpeg)
张荣桥讲述“天问一号”创新成果。西电供图
面对全球火星探测的整体成功率只有50%左右,着陆类任务的成功率只有40%这一客观现实,“天问一号”任务团队达成基本共识:“不能仅仅考虑风险,更要考虑对航天技术发展和科学研究的牵引、带动作用,对国家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要体现出我们航天人的自主创新和担当精神。”
面对巨大挑战,探火工程团队在项目初期就做好了详细计划,对技术方案进行反复设计确认,并开展了大量地面试验验证工作。经过“探火工程”全体研制人员的努力拼搏、攻坚克难,最终形成了我们国家火星探测“一步实现绕着巡,二步完成采样回”的总体发展路线图,不仅整体上更加节省经费,特别是在技术上实现了跨越发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在行星探测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之路。
“为‘祝融号’火星车特别设计的‘采集声音’功能是中国创新;在学习和科研过程当中,一定要有创造性思维”
在我国以往的深空探测任务中,往往回传的都是图像和视频,而在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中,研制人员特别设计了“采集声音”的功能。报告中,张荣桥跟大家分享了“祝融号”火星车驶离着陆平台及火星表面移动过程图像视频,这段视频中带有火星车上安装的录音装置获取的驶离过程声音数据,包括火星车驱动机构加电开始移动、坡道行驶、驶上火星表面等过程现场声音。
这段珍贵的片段播放结束后,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在会场响起,久久不能平息。“我们听到了来自地外天体的风声,这是真正来自火星的声音。”该校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钱学森班班长任晨浩在报告结束后激动地说道。
“为了以最小代价获取火星车照片,我们在火星车底部安装了一个自带电源的分离式相机。但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宇航级标准相机,而是一台商用标准相机,这台相机成本很低,但是效果很好,记录下了祝融号在火星表面移动的视频,所以说,同学们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一定要有创造性思维。”在讲述“‘天问一号’首次实现地外行星表面巡视探测”这一创新点时,张荣桥用“祝融号”“丢掉”的相机设计启发在场师生,要以实践为基础,主动运用创造性思维开拓创新。
4月21日下午,张荣桥与母校钱学森实验班学子代表在钱学森精神教育实践基地展开座谈交流。杜浩程代表钱班学子为张荣桥送上一幅自己书写的《天问问天》书法作品,表示钱班学子今后会在张荣桥总师的激励鼓舞下,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努力成为航天强国事业的青年力量。
![](https://rmtzx.sciencenet.cn//kxwsprint/64487b65e4b00d9f0ea0d2db.jpeg)
赠送《天问问天》书法作品。西电供图
据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间学院以“红色基因立根,航天精神铸魂,航天文化育人”为学院育人理念,将航天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航天文化育人体系,先后邀请航天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探火”总师张荣桥、“天宫”总师杨宏等总师校友,与钱永刚教授、于登云院士、吴培亨院士等院士专家领衔讲授,形成了课程与思政交融、科技与情怀共通的“航天思政金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