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玲玲 来源:中新网 发布时间:2023/3/10 21:48:39
选择字号:
马延和代表:加强生物制造创新能力建设

 

中新网北京3月10日电 (孙玲玲)“职责使命在肩,加了一副担子,多了一份责任。”被问到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感受,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这样回答。

此次参加全国人代会,马延和准备了一份“关于加强生物制造创新能力建设,培育生物经济新动能的建议”。说到这份建议中所提到的生物制造,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但这一领域有一项曾上热搜的科研成果,相信不少人还印象深刻。

“空气真的能变馒头?”“以后西北风也能喝了!”2021年9月,中科院发布的一项科研成果引发热议,马延和及其团队通过人工合成的手段,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这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全人工合成。这一重大突破所属的领域就是生物制造。

“一说到生物领域或者是生物产业大家往往想到的是生物医药或者是生物农业,对生物制造的关注度还不是那么高。”马延和介绍,生物制造实际上是制造业的一个形态,无论是食品、药品、材料、能源,都能通过生物制造来实现。生物制造是利用生物体机能进行物质加工与合成的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助力我国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提出了生物经济发展阶段目标:到2025年,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新跨越,生物安全保障能力达到新水平,政策环境开创新局面。

“这是我们国家发布的第一个生物经济五年规划,希望能够将生物经济培养成继数字经济之后的第二个新的经济业态。”马延和介绍,近年来我国生物领域基础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还不多,不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要想突破瓶颈做好源头科技供给,就要做好基础研究。

马延和表示,基础研究是实现“从0到1”重大原始创新的根基,基础研究做好了,科技创新的“地基”就夯实了。

“要坚持自由探索和顶层设计‘两条腿走路’,既要有以目标为导向的建制化的科研方式,也要让科研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针对前沿的科学问题,做自由的前瞻性思考,‘两条腿’要协同前进。”马延和认为,一旦自由探索的新研究有了进展,就可以逐渐培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进行顶层设计,这种“抓大育小”的研究模式可以加快基础研究的进展。“这就要进一步加快建设一批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中心在内的创新平台载体,整合资源,推动原始创新。”

马延和透露,最近,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在技术上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基础研究继续深入的同时,人工合成淀粉的吨级中试装置正在调试运行,人工合成淀粉向产业化又迈进了一步。

但回想七年前开展淀粉分子合成研究之初,没人能预测成败。“就是要敢于去挑战,敢于去突破,敢于去想,敢于去走别人没走过的道路。”马延和希望青年科研工作者能够厚植家国情怀,“要能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不怀功利目的,踏踏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完)

(原题:《全国人大代表马延和:加强生物制造创新能力建设,培育生物经济新动能》)

 
相关专题:2023两会科教视线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