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操秀英 吴纯新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23/3/7 20:13:06
选择字号:
“代表通道”上,这些硬核科技成果令人振奋

 

“我初次见到这个望远镜概念的时候是在2009年,那是我博士毕业的前夕,我正处在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FAST一则招聘信息让我瞬间有了努力的方向。”这是“中国天眼”总工程师姜鹏代表分享的故事。

“2001年中国的探月工程刚刚起步,为了解决38万公里地月远距离测控通信难题,我有幸加入了嫦娥一号研制团队。”这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四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孙泽洲代表的经历。

3月7日举行的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第二场“代表通道”上,有5位代表来自科技领域,他们讲述了那些关于科技创新的梦想、奋斗和底气。

梦想: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以航天梦托举中国梦”是包括孙泽洲在内的所有航天人的奋斗目标。

嫦娥三号突破着陆自主避障技术和月夜生存技术,从此月球着陆不再是盲降,探测器也可以在月面工作更长时间,获得更多科学探测数据;

嫦娥三号已在月面工作九年,是目前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的航天器;

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天问一号”在国际上首次通过一次任务成功实现对火星的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

……

孙泽洲和同伴们正在一步步向目标靠近。

“2013年,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对于我们来说是‘月球已近、火星尚远’。2021年‘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则是‘火星已近、梦想尚远’。未来,我们将继续向浩瀚宇宙进发,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航天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孙泽洲动情表示。

在看到FAST招聘启事后,姜鹏毫不犹豫投了简历,并顺利成为团队中的一员,“从此一头扎进贵州的大山深处,开启了与之相伴的14年生涯”。

如今,在代表通道上,他可以自豪分享“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种“梦想成真”的喜悦。

他们把“看似天马行空的设想落地为‘国之重器’”。

截至目前,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经超过740余颗,是同一时期国际上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3倍以上,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成果。

奋斗:只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因为梦想,所以奋斗。

湖南科技大学海洋实验室主任万步炎代表带领团队研发的“海牛II号”海底大孔深保压取芯钻机系统在南海2000多米的深海海底成功钻进231米,创造世界纪录。这一纪录至今未被打破。

“多年来,我和我的团队秉持着‘国家落后于人的地方,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的理念,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求,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万步炎说。

为了满足我国大洋富钴结壳资源勘探的需求,万步炎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从零开始攻克关键技术。经过4年的努力,他们研发出我国首台海底浅地层岩芯取样钻机,实现了我国海底钻机技术“从0到1”的跨越。

“从最初钻探深度不到1米,到20米,60米,一直到现在领先世界的231米,我们一次次刷新了海底钻机的钻深纪录,也一步一步见证了我国深海资源与地质钻探装备技术从无到有、从落后到追赶、到超越的转变。”万步炎自豪表示。

目前,万步炎团队已经在太平洋等大洋,在我国的南海、东海等海域钻出了2000多个“中国孔”,完成了多座国际海底矿山的普查勘探,也结束了我国依靠租用国外钻探船开展海域可燃冰勘探的历史,并开创了我国利用海底钻机开展深海工程地质勘察先河。

“所有的核心关键技术都是我们自主研发的。目前我们拥有150多项国家专利,16项国际发明专利。”万步炎说,“我们已经将深海资源与地质钻探的核心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了我们中国人自己手里。”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孙东明代表则通过奋斗,实现了微型半导体温控器件“从原材料的配方到关键工艺技术,再到制造加工设备”的完全国产自主可控。

去年7月,孙东明团队研制的高性能温控器件搭载中国科学院自行研制的火箭和卫星顺利升空,首次实现国产温控器件在500公里太空成功在轨验证。

“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从宇航级到工业级一系列的微型半导体器件的国产化,打破了国外对我国高端温控器件的垄断。”孙东明说,这些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激光通讯、车载激光雷达、探测器面阵以及生物医疗等领域。

底气:强有力的人力和物力支撑

科研人员“梦想成真”的底气,是国家日益强大的科技实力。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代表回顾了其团队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历程。

在前后4年多的实验过程中,他们组织了4个研究团队联合攻关,仅参与这项实验的博士研究生就有20多位,制备了1000多个样品。

“这不但需要我们有坚强的意志,也需要强有力的人力和物力的支撑。”薛其坤说,“以前我国的经济实力没有那么强,即使科学工作者有非常奇妙、非常好的想法,只能无奈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不一样了,我国逐渐富强起来了,这给我们攀登科学高峰、冲击世界科学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和良好的条件。”

“科学和教育工作者的事业和国家的富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薛其坤感慨。

“面向未来,我将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历史机遇,不断地努力前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毕生精力献给国家的科技和教育事业,用更多的科研突破、用更大的科研突破回报我们的祖国。”薛其坤说。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