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含嫣 吴雨欣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3/11/2 21:51:34
选择字号:
人形机器人新政出炉:3年内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11月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了到2025年初步建立创新体系、到2027年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的两大发展目标,以及围绕技术、产品、场景、产业生态、支撑能力展开的五大重点任务。

人形机器人发展指导意见包括两大阶段:到2025年,初步建立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探索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手段;同时,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打造2-3个产业发展集聚区,孕育开拓一批新业务、新模式、新业态。

到2027年,显著提升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加速实现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化发展,丰富应用场景,将相关产品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新引擎。

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

工信部表示,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发展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是未来产业的新赛道。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前期已有一定基础,但在关键基础部件、操作系统、整机产品、领军企业和产业生态等方面仍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加强政策引导,集聚资源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

《指导意见》指出,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重点在人形机器人“大脑”和“小脑”、“肢体”关键技术、技术创新体系等领域取得突破。

一是开发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人形机器人“大脑”,增强环境感知、行为控制、人机交互能力,推动云端和边缘端智能协同部署。关注动态开放环境下人形机器人的感知与控制,突破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的端到端通用大模型、大规模数据集管理、云边端一体计算架构、多模态感知与环境建模等技术。开发控制人形机器人运动的“小脑”,搭建运动控制算法库,建立网络控制系统架构。面向人形机器人复杂地形通过、全身协同精细作业等任务需求,开展高保真系统建模与仿真、多体动力学建模与在线行为控制、典型仿生运动行为表征、全身协同运动自主学习等关键技术研究。

二是系统部署“机器肢”关键技术群,打造仿人机械臂、灵巧手和腿足,面向人形机器人高动态、高爆发和高精度等运动性能需求,突破轻量化与刚柔耦合设计、全身协调运动控制、手臂动态抓取灵巧作业等技术;攻关“机器体”关键技术群,面向人形机器人本体高强度和高紧凑结构需求,突破轻量化骨骼、高强度本体结构、高精度传感等技术。

三是构建完善人形机器人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学研用组成创新联合体,加快人形机器人与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融合,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模式。

在培育重点产品方面,具体工作部署被分为整机产品、基础部组件和软件三个部分。

《指导意见》指出,在整机产品方面,打造基础版整机,构筑人形机器人通用整机平台,开发低成本交互型、高精度型以及极端环境下高可靠型等人形机器人整机产品,强化人形机器人整机的批量化生产制造能力,构筑支持后续个性化功能开发的通用整机平台。

在基础部件方面,开发人形机器人专用传感器、高功率密度执行器、专用芯片,以及高能效专用动力组件,突破视、听、力、嗅等高精度传感关键技术。在软件创新方面,构建人形机器人高实时、高可靠、高智能的专用操作系统,开发面向各类场景的应用软件,建设完善人形机器人应用开发平台和工具包,与通用大模型等技术深度融合,探索“机器人即服务”的新模式。

在重点产品和部组件攻关专栏中,《指导意见》对基础版整机、功能型整机、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动力资源这六大概念进行了特别强调。以动力资源为例,面向人形机器人高动态、长续航能量需求,突破高能量密度电池、智能电源管理、电池组优化匹配等关键技术,提升人形机器人的续航与环境适应能力。

拓展场景应用,营造产业生态

《指导意见》指出,要拓展人形机器人的场景应用,从特种领域、制造业典型场景、民生及重点行业三类方向提出意见措施。

一是加快人形机器人在特种环境应用,面向恶劣条件、危险场景作业等需求,强化复杂环境下本体控制、快速移动、精确感知等能力。二是聚焦3C、汽车等制造业重点领域,提升人形机器人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打造人形机器人示范产线和工厂,在典型制造场景实现深度应用。三是拓展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家政等民生领域服务应用,满足生命健康、陪伴护理等高品质生活需求,推动人形机器人在农业、物流等重点行业应用落地,提升人机交互、灵巧抓取、分拣搬运、智能配送等作业能力。

为营造人形机器人的产业生态,需要培育优质企业、完善创新载体和开源环境以及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其中,在培育优质企业方面,重点培育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形机器人“链主”企业,带动产业创新资源集聚。针对人形机器人的部组件配套、特色化集成及场景化应用等,加大对优质企业的培育力度,激发涌现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指导意见》还指出,支持建设人形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成立人形机器人百人会等行业组织,建设人形机器人开源社区;立足各地特色和产业优势建设孵化器和产业园等,打造创新能力强、应用场景佳的优势集聚区,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发展。

强化支撑能力,鼓励地方制定政策措施

为强化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支撑能力,将从产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和中试验证能力和安全治理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建设和提升。

具体措施包括:开展人形机器人标准化路线图研究,加快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研制,大力推动我国标准“走出去“;为人形机器人产品建立智能化、可靠性、安全性等关键指标体系,打造权威检验检测机构,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等建设人形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提升人形机器人功能安全性能,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和整机、关键部组件、核心软件、算法等重点环节安全风险评估,深化科技伦理风险研判。

在保障措施中,《指导意见》还指出,为加强统筹合作,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因地制宜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此外,为完善产业政策,要发挥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等带动作用,引导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积极参与;用好国家产融合作平台,支持领军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人形机器人迈向产业化、商业化

在《指导意见》发布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商业化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今年10月18日,信达证券在工控&机器人年度策略报告中指出,在 AI 赋能+多方入局加持下,人形机器人落地加速,有望打开机器人通用化之路,未来市场前景广阔。

浙商证券10月14日指出,人形机器人行业在2023年上半年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20%。预计2030年人形机器人需求量约177万台,全球市场空间有望达1692亿元,2023-2030年CAGR(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5%。中短期(3-5年)工商业场景率先应用;中长期(5-10年后)个人场景应用空间大。

开源证券10月22日指出,人形机器人由软件+硬件组成,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硬件部分已经有商业化方案,核心逻辑是通过规模效应实现降本,从而实现硬件的落地,而软件端目前则没有开发的范式,具备广阔发展前景。

银河证券也曾表示,政策支持将加快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研发和落地,具备任务榜单中技术优势企业受益。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可期,是未来成长大赛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究或摆脱光子时间晶体对高功率调制依赖 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搜寻
天文学家找到最小恒星了吗 问答之间 | 如何开展科研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