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行勇 严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0/31 14:31:43
选择字号:
一个地质队员70年的找矿报国路

 

“我当时是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我就应该到祖国最需要的专业,这个就作为我的志愿。再加上一些以往几届的高中毕业生,我们的校友,在清华北大也有很多校友。他们也向我们宣传,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地质专业。”

1999年,汤中立在甘肃龙首山-合黎山进行野外考察。

2023年10月28日,在长安大学举办的新能源金属矿产成矿与找矿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祝贺汤中立院士从事地质工作70 周年会上,90岁的汤中立在讲话中追忆说。

2023年10月28日,在长安大学举办的新能源金属矿产成矿与找矿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祝贺汤中立院士从事地质工作70 周年会上,90岁的汤中立致辞。


汤中立,矿产勘查专家、矿床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教授。

从勤奋苦读到立志成为一名新中国“土地神”

汤中立,1934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二十三)出生在安庆市铁佛庵5号的一座院落里。其父汤启仁远在阜阳第五女子中学教书。

“我的名字‘中立’是大姨父——安庆名流史浩然起的。” 汤中立说,“其中的‘中’字是汤氏家族的谱辈,‘立’字寓意‘立志成才’。”

汤中立的整个童年都是在战乱中度过的,在他的童年记忆中只有“颠沛流离,衣食难济”。

“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从上海溯江而上,1938年6月,安庆沦陷,不满4岁的汤中立随父母由安庆逃难到了湘西,随后在湘西乾县(今吉首市)所里镇湖南省立第九师范附小读完了小学。抗战胜利后,他一家人回到阔别8年的故乡安庆,考入了初级中学。然而,此时他的家境已经到了极其艰难的地步,全靠他母亲给人家做针线活、洗衣来维持生计。

幸亏有他大姨父和姐姐的资助,汤中立才得以顺利读完初级中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结束了百年屈辱,人民开始过上和平安定的日子。一个问题久久萦绕在汤中立的脑海中:“我们这一辈人能为国家做什么?”这也直接影响了高中毕业时他的选择。他立志要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1952年夏,不满18岁的汤中立考取了北京地质学院。

“至今,我依然时常回想起李四光先生1952年在开学典礼上风趣的讲话:‘同学们,你们应当成为新中国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像他们那样熟悉和掌握我们脚下的地球。’” 这给汤中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他增强了对自己专业和未来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汤中立从此就憧憬做新中国“土地神”。

祁连山下的镍都崛起与“小岩体成大矿”学说的形成

汤中立被授予金川集团“荣誉职工”称号。

在今天的甘肃金昌市,金川公园的南大门广场上,一座高约15米的纪念碑静静矗立。

碑身上,“献给祖国镍都的开拓者”,十个大字雄浑苍劲。碑文里详细记载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地质工作者为国找矿的光辉业绩。

作为我国镍矿工业的开拓者之一,汤中立的名字被镌刻其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钢铁工业急需镍来制造合金钢。镍作为制造不锈钢等高强度钢材的重要原料,被广泛应用于飞机、雷达、机器制造、永磁材料、电子遥控等领域,而我国当时的产能无法满足大量的工业生产需求。

“我们国家当时只有约1万吨镍矿是在四川。那个地方叫力马河,只有约1万吨。相差太远了。生产1000吨钢的话,就要用一吨镍。” 汤中立如是说。

1958年,担任祁连山地质队一分队分队长、技术负责人的汤中立带领队员们到河西走廊东部地区开展地质调查。源于一种叫“孔雀石”的矿石标本,他们改写了中国的矿产资源历史。

“我们是1958年依据报矿线索,在陈鑫工程师指导下,发现了金川镍矿。野外在陈学源工程师主持下经历了1959-1961年,大概是三年的地质勘探工作,探明的第一矿区镍90万吨,铜50万吨。这为金川公司建设上马提供了资源保障。”

探明第一矿区后,勘探工作又持续了4年。汤中立团队再接再厉,坚持深钻第二矿区,于1965年,发现了隐伏于地表400米下的厚大富矿体,取得深部找矿重大突破,最终全矿区累计探明镍储量达到545万吨,铜储量达到350万吨,共生和伴生资源还有钴、铂、铱、金、硫、硒、碲等,是世界级的超大型硫化镍矿。投产后,彻底改变了我国镍资源短缺情况。

从此,金昌成为中国的“镍都”,中国也由一个贫镍国进入世界主要产镍国的行列。

当年,国务院原总理温家宝与汤中立共同在甘肃奋斗,在《温家宝地质笔记》中,他这样回忆自己的工作伙伴:金川镍矿深部厚大富矿体的发现,时任甘肃省地质局六队一分队队长汤中立功不可没。他是我的学长,也是关系十分融洽的同事,我十分珍惜同他之间的友谊。

1980年5月,时任甘肃省地矿局总工程师的汤中立应邀加入《中国矿床》一书的编委会,负责编写中国镍矿床的相关内容。在编写过程中,汤中立发现我国矿床成矿岩体都很小,这和当时国际上流行的大规模岩体形成大型岩浆硫化物矿床的权威观点相左。通过金川铜镍硫化物(含铂)矿床成矿模式及地质对比的课题研究,他系统阐述了深部岩浆熔离-复式贯入的成矿模式,揭示了小岩体成大矿的主要机制。这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末,全世界地质学家都崇尚到大型层状岩体的底部去寻找硫化铜镍矿床。主要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19世纪下半叶加拿大发现了 Sudbury(萨德贝里)矿床,这是世界最早发现的大型盆状层型岩体,岩体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在辉长苏长岩体底部产有世界最大的硫化铜镍矿床,镍的资源储量大于1000万吨;其二,是大科学家V.M.Goldschmidt(1954)在其巨著《地球化学》中提出形成这类矿床的岩体必须巨大。金川矿床的地质实践恰恰与这一世界传统理念相悖:金川是一个陡倾斜的岩墙状的小岩体,面积只有1.34平方公里,在这样的小岩体中却产有如此巨大的镍、铜、钴、铂族、金、硫等资源储量。这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也是一个独特的矿例,从金川的实践出发,汤中立他们论证提出了金川“成矿模式”,即:深部熔离,复式贯入现存空间成岩成矿。

大概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镍矿》初稿审查会上,汤中立提出中国镍矿都以小岩体矿床为主。散会之后走在路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曾是他在北京地质学院时的老师涂光炽对他说:"汤中立,不仅是基性岩,酸性岩成矿的岩体也很小"。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也是引起他后来学习和研究长英质小岩体成大矿的起因。

鉴于找矿的重大贡献与原创性的科研成果,1995年,汤中立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质事业发展需要,2002年,汤中立担任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身心投入地学学科发展建设工作中,学校先后获批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他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扎根西部,聚焦岩浆矿床成矿理论与找矿实践,先后主持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出版了四部专著,建立了“小岩体成大矿”理论,总结出中国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规律。该成果广泛应用于国内外新矿床勘探,使我国在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汤先生的主要成就首先就是金川镍矿的勘查成果,正如大庆的发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一样,金川的成果也摘掉了中国多年的贫镍帽子!” 2013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常印佛在汤中立八十大寿和从事地质工作六十年之际出版的《汤中立文集》“序”中写道,“同时还有其他成就,其中之一就是基性小岩体成矿的理论认识。在随后的岁月中,汤先生沿着这一思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基性小岩体成矿的机制,特别是从传统岩浆熔离矿床成因观点中发展出的小岩体成矿机制,并建立了成矿模式,使‘小岩体成大矿’这一理论认识由相当于当今先进学科对科研成果分级中的‘猜想’‘假说’级上升到‘规律’甚至‘学说’级的水平。”

老骥伏枥,将祖国地质教育事业进行到底

2023年6月2日汤中立向少先队员宣讲地质队员为国找矿的故事。

设立汤中立基金奖励优秀地质矿产工作者和优秀学生。图片均由长安大学宣传部提供

近10年来,汤中立科研团队将研究成果先后运用到秦岭、天山等成矿带,极大地丰富了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体系,并将该理论拓展到中酸性岩体的成矿与找矿。在秦岭、天山等地区钨、钼矿勘探中实现了找矿突破,助推了地方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近些年,汤中立敏锐地观察到全球能源行业在不断扩张,推动着全球对包括锂在内的关键矿产需求。他提出长安大学在新能源金属矿产领域要走在前头的战略构想。在他的指导下,学校先后引育了温汉捷、吴昌志、邓小华、杨秀清等国家级人才,围绕铜、镍、钴、铂族、锂等新能源矿产,建设了新能源矿产资源科研平台,获批了自然资源部新能源矿产与资源信息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成立了长安大学新能源矿产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院,充分发挥长安大学地质找矿与开发、新能源电池与储能等学科优势,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推动学科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汤中立在团队中时常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地质找矿必须要到深山野外、戈壁、荒漠中去,要始终坚持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实际样品,以保证科学研究的真实性。

到过多少矿区,爬过多少座大山,恐怕连他自己都数不过来。但大山知道,大地知道。

“我是一九八零年入党的,我相信中国共产党!也只有中国共产党能把中国搞好。”汤中立,这个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奉献了大半生的90岁老人以自身的人生之路的经历饱含深情的讲,“我就是想这个一生踏踏实实的为国家做一点事就心满意足了。”

三尺讲台,孕育春晖无限。直到现在,精神矍铄的汤中立院士还是习惯每天来到办公室,查阅文献、撰写专著、指导学生;他也很喜欢与年轻人、与孩子们在一起,在温言细语中讲述找矿故事,传递爱国情怀。

从1956年3月,汤中立和他的几位同学被分配(毕业手续和毕业证仍是当年7月办理和发放)到地质部祁连山地质队工作开始,汤中立从一个年轻的新中国地质队员到如今90岁鲐背年龄的地质学大师,可谓:九十载多彩人生,七十年地质追梦。

“我深深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幸运的普通的地质人,说我幸运是指参与发现并勘查了金川镍矿。如果没有这次实践,我的人生肯定另有他样。” 汤中立谈及自己90年的人生之路讲,“我很普通,没有什么天才,我也经历过坎坷,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过冲击。只有经历过‘文革’风雨洗礼的人才能更加珍惜一个普通人的目标和追求。”

“我好像只做了一件还远远没有完成的事,就是沿着‘从金川镍矿→中国镍矿→小岩体成大矿→两类岩浆小岩体成大矿→小岩体成大矿体系’这样一个地质历程不断地实践、探索。”

汤中立是一个将“为祖国找矿、献宝”作为天职的人。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