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闻佳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3/10/20 9:51:56
选择字号:
研究破解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秘诀”

 

本报讯(记者唐闻佳)10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虞先濬、施思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破解了“癌王”新辅助治疗疗效的秘诀:胰腺癌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治疗后,胰腺癌出现由“冷”变“热”、由“糖”转“脂”的状态改变。此外,靶向新辅助治疗后上调的代谢免疫关键分子CD36(白细胞分化抗原36),可以显著提升胰腺癌治疗效果。该项研究揭示了新辅助治疗在胰腺癌微观层面产生的作用和机制。《细胞报道医学》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五年生存率仅约10%,因而被称为“癌中之王”。外科手术是胰腺癌唯一的根治手段,但整体手术疗效尚不令人满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胰腺外科虞先濬教授表示,近年,在胰腺癌手术前进行的抗肿瘤治疗,即术前新辅助治疗,在交界性可切除胰腺癌和具有高危因素的可切除胰腺癌的治疗中得到广泛认同和应用。

“从治疗效果看,术前新辅助治疗可以使胰腺肿瘤降期、降级,进一步提高手术根治性。然而,从作用机制层面看,术前新辅助治疗对胰腺癌带来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又对胰腺癌产生何种影响,医学界尚缺乏系统研究。”虞先濬说。

为阐明这一作用机制,虞先濬、施思领衔团队开展了系列研究。团队研究发现,新辅助治疗后上调的基因与胰腺癌患者较长的总生存期相关。这提示除了外科学获益之外,新辅助治疗在微观的分子生物学角度也能为患者带来获益。

同时,结合代谢组学测序以及代谢流实验的结果,研究团队发现,新辅助治疗后,胰腺癌的状态由“糖”转“脂”,即糖酵解水平显著降低,而脂肪酸受体CD36及其配体油酸出现上调。研究团队认为,CD36的上调可能是化疗压力下胰腺癌产生的一种代偿性的代谢支流,为肿瘤细胞提供能量支持。如果阻断这一支流,有可能提高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的疗效。研究团队进一步通过类器官模型及动物实验证实了这一设想,即靶向针对CD36,可以显著促进抗肿瘤免疫,并与标准新辅助治疗方案产生协同作用抑制胰腺癌的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胰腺外科副教授施思说,本研究揭示了胰腺癌新辅助治疗疗效的作用机制,并为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本研究是基于新辅助治疗后的发现,但研究结论可以推广到晚期转移性胰腺癌等更多人群。”施思称,研究团队未来将开展临床试验,在不同分期的胰腺癌患者中验证相关方案的疗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研0”科研入门需要作哪些准备? 中国科学家首次发现“无摩擦的冰”
冰表面长啥样?原子级分辨图像揭晓答案 北方中纬高频雷达网发布首批科学探测结果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