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兆昱 孙滔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3/10/7 16:19:32
选择字号:
天下苦导师久矣?《她为什么换了导师》走红网络

 

文 | 王兆昱 孙滔


一场师生一场梦,是美梦还是噩梦,这就要看运气了。

近日,一篇6年前的“老”论文突然在社交媒体上“红”了,该论文讲了一个女研究生遭遇“控制欲极强”的导师的故事。还好,这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没有以悲剧收尾。

论文题目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副标题是《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系2017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硕士研究生王伟的学位论文。 

  ?

《她为什么换了导师》论文封面

一个“对抗PUA”的故事

这篇论文长达79页,笔风生动诙谐,讲述了一个“学术职场故事”。

和导师的第一次见面,就是职场PUA的名场面——女研究生遭遇了下马威:“如果你不愿意呆在这个师门,你可以走”,这是导师在她进门时说的第一句话。

她呆住了,于是拼命从自身找毛病:是不是因为自己报考志愿首选不是导师?是不是因为见面前没有提前发短信?

女研究生其实是多虑了。据同门师兄的佐证,其他人也遭遇了这样的下马威,“我的门现在是开的,你现在走还来得急”,这类刻薄的语言是家常便饭。

后来女研究生才明白,导师有学生背叛师门的阴影,因此在与每个学生第一次见面时,都多少带着谨慎、提防和害怕的复杂情绪。 

  ?

学生描述自己刚进门时的遭遇

在一年多的师生关系中,女研究生遭遇了“冰与火”的考验。

在研一下学期和研二上学期,这对师生有过一段“苍白的蜜月期”。所谓蜜月,也就是跟着导师去听课,殷勤给导师端茶倒水,在其面前表现得很乖巧,“说什么我就说对对对”,以此换来导师的和善态度。

研二开学时,导师给女研究生在上海联系了实习学校。“她帮我介绍了实习我也挺开心的,挺感谢她的,然后我就去那个学校实习了”。

  ?

学生描述这段“苍白的蜜月期”

令女研究生预想不到的是,正是这次实习,让这对师生关系陷入绝境。

导师希望她乖巧听话,“就是我做什么就跟我学什么就好了”。然而在实习进行到一半时,她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既定的学科方向了,于是决定改变选题。

女研究生自己想出的选题遭到导师一遍遍执着的否定,“从各个方面否定你这个选题”。

正式开题的时候,当年第一志愿导师的表现让她五味杂陈——这位老师以一种她特别能接受的方式,从一个非常理性和客观的角度给出了这个选题为什么不好、哪些地方不太好、可以怎么去改进等意见和建议。

对比之下,自己的导师却“特别不学术,带着情绪,也提不出什么明确的理由来反对”“完全不关心学生的兴趣,只从论文好不好做、能不能做的角度出发”。 

  ?

学生回忆导师“带着情绪的否定”

师生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学期,终于,女研究生作为学生决定妥协,向导师交了一个“新选题”,得到导师的肯定。

在她看来,新选题只是为能让导师接受“换了个说法”,她还是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但在导师的反复修改下,这个选题又回到了导师的老套路上。

折腾一年竟原地打转,女研究生开始绝望、逃避,对导师的反感和对论文的厌恶达到了顶峰。“对论文已经不抱希望,破罐子破摔”,甚至想到了延毕、休学。

对论文无望的女研究生向导师提出,希望跟着系里去实习。终于,这对师生爆发了最激烈的冲突:导师将新仇旧恨都拿出来捋了一遍,骂了她一个多小时,她则“像一个木头一样,不停地在哭”。

导师甚至提出让她保证在12月31日之前交出论文初稿,“否则就自动退回系里”。这时候,她的绝望到了极点,“我就觉得所有的希望都彻底破灭了” 。

  ?

学生回忆写下保证书时的场景

导师制的“迷思”

值得庆幸的是,上述故事没有发生学生退学甚至跳楼这样的悲剧, 女研究生在辅导员和系主任的帮助下更换了富有经验的导师,终获新生。

  ?

 《她为什么换了导师》对换导师事件的图解

看到这个故事,许多网友纷纷晒出自己或身边人“换导师”或“不敢换导师”的经历。

在众多网友观点中,有网友直呼“天下苦导师久矣”,并大胆预言“未来在网络上,学生对导师的抨击将会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论文作者对导师制作出了反思:由于本身制度的不合理,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流动空间狭小,在人情、面子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不敢挣脱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导师在决定研究生能否毕业方面具有绝对的权力。

《她为什么换了导师》走红不无原因。随着研究生扩招,生师比的扩大,导师的精力要分给更多学生,难以做到个性化、精细化对待每一位学生。

也有一些声音批评这篇论文写得像“自媒体的小作文”,远达不到硕士毕业论文的要求。因为它只是以个例作为研究基础,且在分析个例时不够客观,对师生矛盾中的学生一方有偏向性。

如知乎某网友的质疑:“在导师不发声时,为什么要舍弃‘站导师’的同门,而选择同样不喜欢导师的师兄?”

还有网友认为,即使是根据论文所述,也可以看出“她”在与导师相处时不懂人情世故、不和导师提前联系、过于任性、不和导师沟通就要换选题、对自己未来没有明确规划等不够成熟的表现。

针对上述网友的不同声音,《中国科学报》记者试图联系论文作者王伟的导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马和民教授,截至发稿,未获回应。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流感病毒进化出了能穿透粘液的蛋白质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