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城雄
8月8日,科技部官网发布《科技部 财政部 教育部 中科院 自然科学基金委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旨在解决青年科研人员面临的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重等突出问题,保障青年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用于科研工作。
根源在于行政化
近年来,青年科研人员工作生活环境堪忧的报道见诸报端。例如,一些海外归来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回国一段时间之后又再次离开;青年科研人员收入待遇低、工作生活压力大等。
这个文件的出台,说明青年科研人员的生存状况对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出现这些问题,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其中最主要的是我国日益严重的科研界行政化趋势。
崭露头角机会少是由于行政化导致的论资排辈所致,科研人员没有一定资历就没有机会承担重要科研项目。比如,某类科研项目要求教授或研究员才能申请,而科研人员是需要按部就班申请硕士生导师资格和博士生导师资格的。青年科研人员是最有创新活力的群体,在从事科研工作和获得科研资源方面却受到很大的限制。这些限制在国外很多国家不存在,一般不会要求只有教授或博导才能申请课题,也不会限制青年科研人员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和数量。
成长通道窄是指在行政化管理思维下,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路径只能按照当前人才头衔阶梯式成长。在一定年龄如果没有获得相应头衔,就很难进入下一等级,而头衔的数量又极其有限。科研人员没有相应头衔,也就难以获得攻坚克难所需的科研资源,包括经费、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研究生等,这就意味着基本达到了科研生涯的天花板。
评价考核频繁和事务性负担重的根源也是行政化。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基于各类考核和排名的压力,将相关压力层层分解向下传导,把一些短期业绩指标套在青年科研人员身上。在短期考核指标下,青年科研人员只能追求短期成果,只能想尽各种办法获取科研资源。科研人员要与掌握资源分配权的人员进行应酬和拓展关系,要面对各种课题申请程序和科研过程考核,把大量精力耗在与科研没有直接关系的事务上。
釜底抽薪才能落实到位
这个文件在多个方面为青年人员的成长提供了机会、减轻了负担。
首先,在一些重要的国家科研计划中,文件明确要求青年科研人员占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一定比重,让他们有更多挑大梁的机会。其次,要求在科研机构和高校里增加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资助比重,对刚刚加入科研岗位的博士毕业生和博士后提供五年以上的科研经费支持,这些措施都会让青年科研人员有更好的成长机会和更稳定的科研条件。第三,提出减少青年科研人员的考核负担,延长考核周期,不进行短期考核而进行中长周期考核,避免青年科研人员急功近利。
同时,文件还要求减少青年科研人员参加不必要的应酬活动,聘用科研助理,让青年科研人员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此外,文件还在让科研人员免于反复填写重复信息、提升科研人员身心健康方面提出了要求。这些内容无疑关注到了青年科研人员的主要困难,将有助于优化青年科研人员的生活工作环境。
不过,目前这个文件在落实过程中还有需要注意的问题。
例如,在减少对青年科研人员的考核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面临的考核压力不变,这些压力必然会传导到青年科研人员身上。
此外,要保证青年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如果不能避免普遍的论资排辈现象,资源分配权仍然掌握在少数科研人员手里,青年科研人员将不得不自发进行应酬性活动。
因此,要彻底改善青年科研人员的生存环境,必须改善我国的科技生态,要釜底抽薪,最根本的就是让青年科研人员拥有平等从事科研工作的机会和进行公平竞争的环境。
首先,应当破除科研项目申请的资历限制。要让初出茅庐的优秀青年科研人员有机会申请各类项目,不能画地为牢,限制工作范围。例如,应当不拘泥于按部就班申请硕导、博导、博士后导师资格的做法,同时在相关名额分配上一视同仁,不再根据资历而是根据科研工作需求来设定,让青年科研人员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其次,应避免科研资源分配权和话语权的固化。科研资源分配权应当避免行政化,并且在不同资历的科研人员中平等配置,避免科研利益圈固化。
第三,应遏止科研行政化趋势。一方面要防止用管理行政机关的方式管理机构,避免繁文缛节并抵制科研机构官僚化倾向,避免量化考核指标层层加码和层层下压。另一方面,要改变“学而优则仕”的风气,对于优秀科学家的激励不再依靠行政提拔;对有志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并取得行政职务的科学家,应避免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保障科研资源的平等竞争。
总之,只要打破对于青年科研人员的各类限制和不公平待遇,提供公平竞争的条件和环境,青年科研人员就有更多精力从事科研工作,也就有更多脱颖而出的可能。青年科研人员的能力只有得到充分发挥,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才能越来越强,这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22-08-10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