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扬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7/9 23:46:29
选择字号:
院士专家呼吁构建美好网络生态,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2年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在京开幕

 

“网络时代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发生深刻改变,总的来说网络有利于青少年的发展,但互联网文化内容良莠不齐,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产生跟风、攀比、非理性消费等现象。”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2022年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上指出,网络时代青少年这一Z世代具有“双面性”,要正确理解Z世代。

7月9日,“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召开。大会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以“构建美好网络生态 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来自政府、学界、业界专家及教师代表、中学生代表等共同探讨青少年网络使用、网络保护、网络素养、网络教育等内容,助力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网络发展带来的影响,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大会由北师大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洪忠主持。

邬贺铨表示,网络的草根性、互动性、虚拟性和想象力满足了青少年对独特性、先锋性、开放性和自在性的追求,青少年是短视频、网络直播、网购的主体。

消除‘代沟’需要双方努力,年长者也需要提升数字素养,需要理解互联网文化和对青少年展示空间的包容;成长在网络时代的青少年不仅需要社会的保护,也应肩负时代新人责任,网络素养成为必备的生存技能。”邬贺铨说,要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完善网络治理,清朗网络空间,引导科技向善,鼓励青少年做网络的主人而不沉迷于网络;转变教育理念与模式,激发青少年的创新思维。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在致辞中指出,青少年是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青少年教育,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合法权益保障、网络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次大会为进一步推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提升,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网上网下同心圆,为网络强国贡献力量。

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李卫红表示,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是普及提升全民网络素养的最有效途径。希望与社会各界一道,共同致力于青少年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促进其数字能力全面提升,让网络素养为广大青少年插上“创新之翼”,在生机勃勃的互联网中放飞梦想、实现梦想。

中宣部原副部长、十三届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王世明在大会主旨发言中特别强调,青少年是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群体,要确保青少年心向党、爱劳动、有礼貌,要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来涵养青少年网络生活,塑造青少年积极健康的网络价值观;增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技能,促进青少年网络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教育引导好青少年网络行为,让青少年在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健康成长。

中国科学报社副总编辑张明伟在致辞中表示,如何引领网络文化和新技术对青少年的正向影响,切实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让青少年能够安全、有效地参与到互联网生态建设中,已经成为全社会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国科学报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汇聚科技界、教育界和高科技企业等多种力量,通过加强新闻报道、举办公益项目等多种方式,支持乡村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努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和网络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作《学生核心素养与青少年上网心理》主旨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喻国明作了《元宇宙视域下的时代图景与媒介逻辑——社会深度媒介化与青少年成长范式的革命》主旨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增泉发布了《青少年网络素养调查报告(2022)》。报告显示,青少年网络素养总体平均得分为3.56分(满分5分),略高于及格线,有待进一步提高。网络价值认知和行为能力维度得分最高(3.93分),网络印象管理能力维度得分最低(3.03分)。

与会专家共同发声,号召联合政府、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力量携手打造健康友好的网络环境,为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保驾护航。

会上,首届青少年互联网大会宣言发布、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资源平台上线。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腾讯微信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启动首届青少年人工智能与未来媒体全球创新挑战赛。

本次大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中国科学报社、半月谈杂志社、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联合主办,大会还特邀来自科研院校、学术机构、互联网平台的知名学者与业界代表,围绕“互联网空间治理与青少年保护发展”“网络新生态与互联网新世代”“互联网科技创新与青少年数字能力提升”“青少年网络素养与家庭教育”“互联网与青少年发展”主题进行平行论坛讨论。大会期间,还将开展青少年网络素养信息周展示活动,展演青少年互联网科技创新作品、青少年网络素养公开课等内容。

image.png

会议现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供图

image.png

“数字文明与青少年发展保护”圆桌论坛(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供图)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基因研究重绘开花植物的生命之树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