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郜蓉 李清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6/6 17:20:35
选择字号:
不负农时不负春
山西农业大学专家助力农户“一地双收”

 

5月27日晚7时许,天色渐渐暗了,一丝凉风吹过田间,山西农业大学王创云研究员已经在地里忙碌了一下午,看了看时间,对清徐县金牧源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复合种植示范项目基地负责人杨志斌说:“这几天效果不错,今晚接着干吧!”“好!”杨志斌拨通了电话。五分钟后,几名农技人员分别开着高地隙喷药机开始喷洒农药,消灭夜间出来啃食幼苗的“地老虎”切根虫。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作为国家重点示范推广的稳粮扩油项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再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今年农业农村部在16个省份推广种植上千万亩。山西清徐县携手神农科技集团,促成了万亩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项目落地,清徐县辖区4个乡镇11个村种植3.3万亩,在太原市复合种植示范项目中是集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作为太原市“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工作站负责人,山西农业大学王创云为示范项目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农事不宜迟。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和稍纵即逝的适播期,回想起春耕播种的场景,王创云和杨志斌叹息一声:“真不容易!”

精准助力赶春耕

6月的清徐,汾河水潺潺,田地绿油油,一垄垄田地里,叶片翠绿、茎秆粗壮,一派田园好风光。70多岁的董大爷在地里忙活了一辈子头一次听说这种技术。“玉米地里竟然种大豆。”“忧心忡忡”的他没事就来转转,蹲在地头上念叨着:“没听过、没见过,能行吗?”

刚刚结束科普宣传的王创云,带领科研团队再次来到清徐县北尹村,与清徐县金牧源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示范基地负责人杨志斌,一起查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出苗情况。

“这是党和政府送来的致富‘法宝’。”王创云给老人答疑解惑时,也给一同前来的科研团队的研究生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技术创新,通过缩短玉米的株距,为大豆腾出空间。“玉米和大豆‘手牵手’,双丰收。”王创云进一步介绍说,这项新技术前期推广难度很大,与清徐县对接后,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最终由神农科技集团投资,委托清徐县金牧源种植有限公司种植和管理,由山西农业大学王创云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指导,形成集中连片的示范区。

一边是农机在播种,另一边无人机空中植保,陆空合作二十分钟完成了一体化作业,现代智慧农业令当地村民惊讶不已。

山西农机服务中心杨建玮给村民算了一笔账:同样一亩地,搞复合种植,玉米不减产,还增收一茬大豆,一亩地两份收入。“划算!”

不负农时不负春。4月是春耕播种的关键期,正准备大干时,一波来势汹汹的疫情让大家又慌了。

“种子、化肥、设备……都卡在路上,专家也不能亲临现场指导。”示范项目所涉及的4个乡镇都在清徐县河东地区,疫情最严重的王答乡也在其中,耽误了农时怎么办?杨志斌说, “多亏了省、市、县三级党政部门精准助力打通了农资、农机的运输渠道,物资陆续从河南、吉林、山东等地及时运抵清徐。”

杨志斌打开手机,浏览当时的通话记录,每天通话上百次。

硬核帮扶提效率

田地间,大型拖拉机来回穿梭,重型深松机将板结的耕地划出一条条春的痕迹,旋耕机拂过的田野被织成一块块彩锦,科研人员的手机上不断收到农机作业的数据……一幅繁忙的春耕图,映入眼帘。

杨建玮的手机里,仍留着4月28日第一次耕种时的视频。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广大群众既关心疫情何时得到有效控制,更关心春耕何时能进行。

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清徐县县农业农村部门积极安排春耕生产,按照“防范区—管控区—封控区”的次序,成立了党员服务队,以及“农机突击队”“农业服务队”和“农资服务队”,为封控区和管控区有需求的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代耕代种的服务。

“咱们把帐篷支到地里去,看着播种才安心。”当时,在清徐县王答乡黑城营村,山西省农业机械化服务中心主任、山西省玉米体系副首席专家王曦等人在帐篷里住了半个多月,从机具调配到任务分工,再到作业标准的制定,每个环节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战疫情”不误“保春耕”。一道道硬核帮扶的举措,解决了春耕过程中的一道道难题。

“北方比较干旱,我们采用了40厘米的高标准深松整地技术,有助于土壤抗旱保湿”。耕种前,王创云和团队成员一起分析了今年气候特点,与神农科技集团的技术人员一同商定,参加了山西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厅实施的《有机旱作社会化服务能力提升试点项目》,采用4台大马力的拖拉机深松整地,作业效率是传统农机的2倍,如今抗旱效果也十分突出。

作为清徐县目前最大动力的拖拉机,这一机械堪称今年春耕播种的“明星”,来自山西现代农机推广展示服务中心的司机赞不绝口:“宽阔的视野和空间,更重要的是智能化操作,开拖拉机比开小车还带劲儿!” 神农科技集团项目组还引进了1台雷肯大型动力耙、6台智能马斯奇奥气吸式播种机等,完善了农机作业服务体系。

“虽然比预计春耕的时间晚了约十天,但我们只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3.3万亩的复合播种,工作效率提升了50%。”提起今年春耕时组团上阵的“智囊团”和各项硬核举措的保障,杨志斌一脸自豪。

示范项目“加速跑”

晴空万里的夏日,一株株绿意盎然的幼苗,孕育着广大村民对丰收的希冀。

“云端”种地,科技丰粮。今年疫情为许多地区的农业生产带来了挑战,清徐县3.3万亩示范田地里,科技抗疫惠农开辟出一条科技稳粮丰粮的新途径。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在这个不寻常的春耕时节里,这是杨志斌最大的感受。“春耕前,王创云老师让我们天天给地测温,地温持续稳定在10℃及以上才能播种。采用了王老师的建议,躲过了‘倒春寒’,幼苗茁壮成长。”

从事农业科研20多年的王创云,深有感触地说:“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不仅要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不再让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耕种,更要有新理念,学习运用气象、水文等大数据,实现农业智能化,才能种得好、收得快、节本增效。”

全力打好疫情下农业生产这场“硬仗”,清徐县万亩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项目的“加速跑”,正是得益于省、市、县各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科研人员和农技团队的全力以赴。

紧盯农时——清徐县、神农科技集团、山西农业大学科研团队,联合县农机发展中心、清徐县金牧源种植有限公司、村集体组成的项目推进小组,科学谋划,分工合作,提前研判,制定了科学的种植方案,有序推进春耕生产。

紧盯农事——各方全力搭建高端智慧农机装备服务体系,从农资保障、机具管理、人员调度、作业规划、全部采用现代化的智慧管理模式,使农业生产标准化、制度化、科学化。

紧盯农情——组建春耕抢种党员临时党支部,将党旗插在一线,坚决贯彻党的惠农政策,服务春耕生产保障。米面油、蔬菜瓜果送到田间地头,“大白”们更是不辞辛苦,来到地里为大家进行核酸采样。

与白天喧闹的农机作业截然不同的是,在帐篷生活的半个多月里,漫漫长夜,陪伴农业一线人员的只有朗朗星空。看着田地里种下的一粒粒种子,仰望星空,一路从黑夜到黎明,他们用最平凡的坚守,为村民守护最朴实的愿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