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凌霄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号 发布时间:2022/3/30 20:51:42
选择字号:
落榜后逆袭:95后博士生创立科技公司,曾获奖22项

 

创立一家科技公司,以学生第一发明人申报发明专利3项,手握SCI论文9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天津市优秀学生干部等省部级以上奖励22项,还考取国家级健身教练资格证……如果被上述光环围绕,却说自己只是个普通学生,是不是有点“凡尔赛”?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20级博士生李双阳告诉《中国科学报》,自己最近有点忐忑:从高考志愿填报失误到天大直博,从科研成果到转化落地,媒体聚光灯放大了自己的“人设”,也让他时刻警惕迷失在光环中。

李双阳的导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董岸杰评价他:“非常有潜力,一旦确立目标,就全力以赴。”李双阳的微信签名写道,Focus on what you need to do(专注于你要做的)。他总问自己,接下来,我要做什么?

李双阳

志愿医学,曲线圆梦

李双阳的医学梦萌芽于高中。

那时,家在农村的李双阳目睹看病难的现状,于是早早关注临床医学相关院校。让老人看病方便点,让更多人得益于健全医疗,是他最初最朴实的心愿。2014年高考时,李双阳的五个平行志愿均为临床医学和药学,但因不服从调剂,五个志愿都落榜。

最终,他没有选择复读,而是通过补招进入陕西科技大学的王牌造纸专业,医学梦似乎离他渐行渐远。

在陕科大,他初次接触到高分子材料。李双阳回忆第一次参与学术会议时,在钱立伟老师推荐下,他旁听了海峡两岸应用高分子学术会议。会上的发光材料、太阳能电池,尤其是生物医药等高分子材料的广阔应用,都令他目不暇接。他说,自己像见到满桌佳肴,终于吃得饱饱的。

确定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作为考研目标后,李双阳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十一点半睡觉,周五下午打篮球。考研期间,他索性买了诺基亚老人机,“贪吃蛇”也成为他唯一的娱乐游戏。

2018年,李双阳以初试、复试双第一的成绩跨专业考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成为该院教授董岸杰课题组的一名研究生。董岸杰回忆,第一次在天津大学老校区见到李双阳时,因同为吉林老乡倍感亲切,当时对他的印象是“踏实、可靠、对科研的信念感特别强”。

李双阳在天大报道时和母亲合影

“创”与“业”:结题后的新开始

读研初期,“要做什么”再次成为李双阳的难题。

导师董岸杰告诉《中国科学报》,读研是“自我教育”的阶段,她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要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勇往直前。因此,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高中以来对生物医药的兴趣,李双阳选择抗凝血涂层作为研究方向。

研一时,李双阳就以独立一作的身份发表了一篇SCI论文,达到毕业要求。硕博连读答辩时,李双阳自认准备充分,成果也不少,但导师董岸杰却不继续“你做了什么”的话题,转而询问:“今后你要做什么?”

这一发问让李双阳一下子懵了。他意识到,每个科研项目总有结题的时候,重要的不是已经做了什么,而是在此基础上还要做什么。

这激发了李双阳创业的念头。他认为,“创”不是科研项目的结束,反而意味着新的开始。他将眼光转向体内精准可视化小口径人工血管,将所学运用于临床,从“创”到“业”。

在不少人看来,创业耗时耗力,对博士生而言太过“折腾”。李双阳说,可能80%的导师会否定自己的“折腾”,因为博士的首要任务还是科研。创业之初,他心里也挺没底:博士生能这么“斜杠”吗?导师会不会觉得自己“不务正业”?

董岸杰却说,“年轻人要有认识自己的过程,得给他机会出去闯一闯,才能多方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在她看来,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分配课题,往往能调动起更高的积极性。针对李双阳的性格特点,董岸杰把偏转化应用的项目安排给他,便于科研成果落地。

李双阳

“能折腾”:从实验室到车间

李双阳介绍,目前中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约有3.3亿人。众多的心血管疾病需采用小口径血管实现血管置换,而现有小口径血管来源受限。因此,他和团队从仿生的角度出发,模仿天然血管的三层结构,研发了全球首款体内精准可视化小口径人工血管。

为了让科研成果落地,李双阳在2021年6月创立了天津心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他说,这是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车间的第一步。该公司的主页显示,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新材料技术研发、医院管理、人体基因诊断与治疗技术开发等。

李双阳介绍,目前心衢科技尚在起步阶段,目前认缴出资并不需要实际缴纳,后续的融资仍在进行中。目前,李双阳主导的创业项目屡次摘金,曾获第八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奖,以及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主赛道金奖。

光鲜背后,一个个现实问题接踵而至:科研成果在哪里生产、车间规模有多大,需要哪些配套设备、什么时候进行第一轮融资?

李双阳发现,项目发展的难点并不在于专业科研的“创”,而在于落地推广的“业”。

在前期融资中,李双阳也感慨和投资人打交道的不易:技术科研已经不是对方关注的重点,落地成本、推广方式、生产效益成为新的着眼点。如何获得医疗器械的同行以及投资人的认同,将是李双阳下一阶段的方向。

李双阳说,目前在动物实验中效果非常好的研究,通过三期临床实验而造福患者,最快也要10—15年。从实验室到车间,再从车间到医院,任重而道远。

今年博士二年级的李双阳也在计划毕业后的去向。留在高校做科研?还是继续创业?这些似乎都是不错的选择。李双阳说,今后无论在什么平台,最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的姿态。

他再次提起那句“Focus on what you need to do”的座右铭,把当下要做的做好,未来的事水到渠成。

参考资料:

https://mp.weixin.qq.com/s/WFpTn5fYOfyZQDiaC8qicw

https://mp.weixin.qq.com/s/a5dRSJJtoplroUpzaYG0-g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