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焰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3/8 15:29:11
选择字号:
未来“双一流”建设要“强特色、跨学科”

王焰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供图

在国际上的一流高校眼中,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硬件条件近年来明显改善,但在基础学科、基础研究以及拔尖人才培养上稍显不足。基础研究需要长周期,同样人才培养也需要长周期。如何立足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蹚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之路,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靠几个、十几个一流大学撑不起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我国的“双一流”建设需要一个一流大学群体,就像《水浒传》里有108将各自身怀绝技,没有一个人的武功是一样;就像跑1500米的运动员与游泳的远动员做比较,无法裁判谁更厉害。这首先涉及的是高校的办学定位。高校要坚持特色立校。一所大学的特色体现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大学文化等方面,高校发展要走差异化、特色化道路,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邯郸学步。

未来的“双一流”建设应该把特色放在重中之重。“双一流”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一流学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在于,能否打造一批在国际上有话语权、能否培养拔尖人才、能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特色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所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完成的任务相同,不同的是学科数量与特色差别。

目前,高校的学科壁垒问题非常严重,传统的院系设置带来了学科壁垒和学术资源的碎片化。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度依赖大跨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现在人类要解决的科技难题无一例外都是复杂问题,必须依靠跨学科会聚才能解决。然而,跨学科会聚在我国高校中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成效还不明显。在课程设置、大项目组织实施等方面,还没有真正围绕某一问题形成学科会聚,这一点和真正意义上的一流高校是有差距的。

我们讲一个学科有特色,往往狭义理解为在该领域或某个研究方向上有特色。但实际上,学科特色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学科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方向和成果、社会服务、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特色,其核心在于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特色。学科特色的形成和强化需要长期积累的。由此带来的潜在隐患是,高校的特色学科往往是“老学科”,容易“吃老本”,横向拓展、交叉融合比较困难。但实际上,强特色与跨学科并不矛盾,跨学科的目的就是强化特色。

高校应鼓励和引导跨学科会聚研究。这对于科研人员、教学人员的学术发展、成果产出、高水平人才培养都是有回报的,他们有这方面的积极性,关键在于高校在制度安排上要有顶层设计、切实可行的举措。

譬如,构建跨学科会聚平台,给他们提供物理空间、学术建制安排,让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们,围绕共同感兴趣的科学难题或新领域的人才培养,聚在一起探讨、钻研,这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取得创新性成果的非常好的途径。此外,高校还要在经费上多加以支持。

在评审评价人才项目、科技成果时,过于强调第一完成单位、第一完成人,对于成果分享缺乏好的机制,都会导致跨学科研究举步维艰。怎么对待在跨学科研究里面做出各自贡献的人,让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认可。这一点可以借鉴数学领域一些重要国际期刊论文署名的办法,排名不分先后,无论是不是第一作者,都承认作者做出同等重要的贡献。

“双一流”建设强调一流学科建设,与科学创新提倡的学科交叉,的确会存在一些矛盾。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公布的名单中,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一流学科可以自主设立之外,全部是按照现有学科目录公布建设学科项目。但其实一流学科与学科交叉并没有形成悖论,在现有学科名称之下,仍然可以做好适度跨学科的事情,这就需要高校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特色优势谋划新的学科增长点。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双一流”建设项目中设立了地质环境与健康方向,我们试图从地球科学角度,来研究健康问题。地质学相对来说是一个老学科,它应该找一些新的发展方向,甚至催生出新的学科。

应赋予“双一流”建设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实际上,“双一流”建设已经赋予了高校资金安排、项目设计、总体要求等方面的自主权。下一步,可以再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建议不局限于个别综合性大学,可以多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高校试点探索,形成好的经验、做法再逐步推开。利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机遇,高校也应主动根据自身办学需求、办学条件,根据国家亟需、学科前沿,来布局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建设项目,力求在一流学科建设上不断有新突破。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