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雅丽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2/13 19:08:53
选择字号:
第四届国际柔性电子技术大会召开

 

为保证学术交流不“断档”,继续努力引领国际柔性电子学术研究发展,12月10-11日,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钱塘科技创新中心以“云端会议”形式联合举办了第四届国际柔性电子技术大会(ICFE 2022)。

柔性电子技术是学科高度交叉融合产生的颠覆性科学技术,在赋能计算芯片、生命健康、国家安全等方面显现出强大力量。本届国际柔性电子技术大会为期两天,来自中国、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多国专家学者线上方式参会,共同汇聚真知灼见,推动多元对话,共谋柔性电子创新和技术进步。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John A. Rogers,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鲍哲南,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杨卫,日本东京大学教授Takao Someya,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永舫等国内外顶尖学者出席并作大会报告。大会主席、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冯雪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西北大学教授黄永刚共同主持开幕式并致辞。

John A. Rogers在报告中介绍了生物可吸收电子器件作为无线刺激器和起搏器,在加速受损神经再生和降低心脏术后风险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此技术为生物可吸收电子植入物的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鲍哲南介绍了实现可拉伸、自修复和可生物降解的导体和半导体材料的基本设计理念,以及用于可拉伸电子电路的可扩展制造方法,展现了与生物系统接口时通过皮肤状有机电子器件实现独特功能的应用示例。

杨卫作了题为《软机电设备的材料和制造》的大会报告,提到基于智能材料的软体机器鱼实现在万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自由游动等突破性应用,为进一步向服务型、混合式智能型软体机电设备的创新延伸提供新方向。Takao Someya以电子皮肤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可拉伸电子、共形贴合传感及超薄器件的生物医学应用,总结了未来电子皮肤具备的智能感知及灵敏可靠的特点,展望了电子皮肤在健康监测、临床医疗及AR/VR等领域的前景。李永舫作了题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用光伏材料近期研究进展》的大会报告,介绍了课题组在聚合物给体、新型n-OS受体、聚合物受体等方面发展的近况,系统阐述了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策略,为研发具有更高光电转化效率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指明了方向。

在随后的主题报告环节,24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围绕柔性电子赋能计算芯片、生命健康等热点问题,分享了最新研究进展,并与参会嘉宾和在线观众进行了交流。大会还邀请了23位中青年学者做了邀请报告,并邀请到多家期刊的主编、副主编、资深编辑进行了专题分享。此外,大会还设立了最佳海报奖,清华大学焦阳、金天棨等十位学生的作品经过层层遴选,从40多位海报摘要投稿中脱颖而出。

据介绍,清华大学柔性电子技术实验室由清华大学校内二级实体机构与浙江清华柔性电子技术研究院共同组成,着力打造“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产业能力生成”的全链条发展路径。近5年来,实验室成员自主研发国内/国际首条柔性集成器件生产小试线,率先建立了我国专用柔性电子技术体系,所发展的器件及装备被多家重点单位应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我国卫星数据通信方式迎来重大变革 固体核磁共振新进展!
新生开学,导师:8点要做,3点不要做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