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表层反气旋涡对黑潮垂直结构影响示意图 课题组供图
近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非团队在次表层涡与台湾以东黑潮相互作用的研究上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海洋学》上。
黑潮作为北太平洋一支强劲的西边界流,对北太平洋气候和水文变化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黑潮流经的台湾以东海域,是大洋中尺度涡活跃的区域之一。
此前,针对中尺度涡与黑潮相互作用,科研人员已经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次表层涡对黑潮影响的研究还未展开。次表层涡有别于常规的中尺度涡,其涡旋核心(温度异常、盐度异常以及流速核心)通常位于100m-1000m的海水次表层。开展次表层涡与黑潮相互作用的研究,对认识黑潮次表层变化及其对区域气候调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于非研究团队基于2014年十月台湾以东23°N断面观测数据,发现了一个水平尺度约470km的次表层反气旋涡。根据次表层涡温盐流特征分布,研究人员设计了次表层涡的识别方案,使用OFES模式数据对北太平洋次表层涡进行了识别追踪,发现了次表层涡在北太平洋广泛分布。
基于对次表层涡的研究积累,研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明确了次表层反气旋涡到达台湾以东黑潮的概率;揭示了次表层反气旋涡对台湾以东黑潮垂直结构影响的机制,在次表层反气旋涡的作用下,黑潮流速核心出现在次表层;证明了次表层反气旋涡的出现,会导致黑潮流幅和流速增加,黑潮流量因此大幅增加。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青促会项目的支持。
论文相关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2JC018950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