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欢欢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1/18 19:16:43
选择字号:
大小卫星配合可实现全球无缝隙观测

 

11月16日下午,在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数字地球生态讲堂”第2期上,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以《气象小卫星为气象发展注入“星”力量》为题做主题报告,阐述了全球气象发展现状和前景。他表示,大小卫星相配合进行精密监测,进而达到全球无缝隙的观测,能够增强我们在全球的活动空间,同时能够极大程度上辅助贸易、旅游、渔业等产业的发展。

许小峰说,目前虽然建成了看似完整的全球陆基、海基观测网,但尚无法满足全球观测的需求。“只有地面观测能够做到一小时一次,海洋观测依旧做不到3小时甚至6小时观测一次。海洋观测的点很密,但观测密度还是不太够”。

4月28日,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 年)》,明确提出要“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

其中,监测精密怎么做到?许小峰认为,无论是大卫星还是地面观测,要想做到更高精度的时间空间分辨率观测都有一定难度;而小卫星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易组网(同类)、全球化、针对性强(某一产品)等优点,在提高单项要素观测时空分辨率和填补探测空白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星座)。

对于如何推动气象小卫星发展,许小峰提出,从实际需求,到技术发展的可能性,再到应用平台对卫星资料的处理,每个环节都处理好,小卫星和大卫星才能形成互补,才能真正在业务和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产学研各方共同协调。

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裁邵宗有则指出,大卫星负荷大、载荷强,进行的是大范围观测,而小卫星则是针对某一区域或应用进行详查,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观测数据。

在商业星座建设领域,知一航宇(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鲲提出应该加强基层星座的顶层设计和规划,确保星座整体上起步要高,避免低端重复竞争。同时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打造中国商业气象小卫星协同创新的生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古代脚印记录了两种人类祖先的共存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