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庞无忌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10/20 15:22:38
选择字号:
“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15趟南北极考察背后的“极地梦”

 

(中共二十大·声音)“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15趟南北极考察背后的“极地梦”

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电 题:“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15趟南北极考察背后的“极地梦”

中新社记者 庞无忌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极为特殊的两个地方,特别是南极的高寒荒漠,一直有着“生命禁区”之称。在过去的18年里,中共二十大代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雪龙2”号船长赵炎平的工作就是来回穿梭于这两个“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

今年刚满40岁的赵炎平已经是个“老船长”“老极地人”了。他32岁时成为“雪龙”号最年轻的船长,35岁时被任命为首任“雪龙2”号船长。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赵炎平表示,在将近20年的时间里,自己参加了12次南极科考、3次北极科考,航行距离将近40万海里,相当于绕着地球赤道走了18圈半。

想要在危机四伏的冰区破冰前行,离不开一艘厉害的破冰船。对于所驾驶的“雪龙2”号船,赵炎平如数家珍。“雪龙2”号是中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全球第一艘采用船艏、船艉双向破冰技术的极地科考破冰船。由于全程参与“雪龙2”号的建造,赵炎平笑称“这艘船上的每一块钢板我都踩过”。

航行过程中,“雪龙2”号也没有辜负期待。赵炎平回忆,以前的雪龙号是单向破冰,在固定冰区域掉个头要花十几个小时,但“雪龙2”号能双向破冰,在中山站外围固定冰区的掉头时间可缩短到1小时以内。

同时,由于“雪龙2”号拥有智能船体和智能机舱系统,破冰时“用多快的速度去撞冰”不再仅仅靠驾驶员的经验和直觉,大大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船体结构损坏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在科考方面,赵炎平介绍,“雪龙2”号设有月池,当船只位于密集浮冰区,科考设备可以通过月池下放至海水中,避免通过舷侧下放,一旦遇到冰层就无法取样。

继“雪龙2”号之后,中国还将视线瞄准重型破冰船。在中国的“十四五”规划中,已将重型破冰船等研制列入科技前沿领域攻关内容。赵炎平表示,踏上新征程,希望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拥有重型破冰船的极地科考国家。届时,也期待能驾驶中国自行研发的重型破冰船再征南极。

作为世界上少数能在极地独立开展考察并建立科考站的国家,中国自1984年首次踏足南极起,用三十多年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极地立体监测体系,科学探测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

赵炎平坦言,驾船前往极地科考与普通旅行不同,其间危险重重。“以前我们最怕的是穿越魔鬼西风带”,第一次去南极时,赵炎平回忆称,他所乘坐的船在西风带遇上狂风巨浪,科考船剧烈摇晃了八天八夜。

现在,随着气象预报手段增多、精度提高,船舶规避气旋的方案越来越成熟,科考船遭遇可怕大风浪的概率已经小了。不过,新的危险也会出现。比如:现在极地科考会前往过去鲜少踏足的南极罗斯海、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等相关海域。这些海域冰山林立,给航海带来巨大挑战,特别是遇到风雪雾等天气,能见度不高时,可能会遇上危险。

赵炎平也经历过惊魂一刻。有一次在南极中山站外围浮冰区航行,当时作为二副的赵炎平正在驾驶台值班。“我看到船头方向有一点白色,跟旁边的白色有些不同,当时也不知道是什么,但第一反应是赶紧采取措施,所以我立即打了个左满舵,之后就看见一座非常高的冰山贴着船的右边过去了”。

极地工作危险重重,而且去一趟南极就是大半年,与家人朋友聚少离多。尽管如此赵炎平还是对极地事业充满热爱。“不仅仅是因为我能看到普通人看不到的风景,更因为极地科考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比如,研究跟踪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不是一两年就能出成果的,有的甚至要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数据和资料积累,但这件事需要有人来做,它对子孙后代很重要。(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与国际同行赛跑,他们的研究突破传统认知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