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 |
为青海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贡献智慧 |
|
2021年9月11日,以“百年再出发,科普助力青海生态文明高地”为主题的“全国科普日”青海主场活动在西宁启动。
随着优美的旋律,以“青海地图”为队形的机器人暖场舞将人们的视线聚拢到一起。科学秀舞台上,科普博士为大家准备了炫酷的“冰山大爆发”实验。海洋馆门前则摆放着一个利用废弃铁丝和塑料瓶制作的蓝鲸模型,志愿者正引导公众将塑料用品放置其中进行回收……
2021年“全国科普日”青海主场活动现场
在青海,这样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科普活动不胜枚举。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科协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创新科技推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载体和形式,将科技助力生态文明打造为青海省一张特色鲜明的名片。
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2016年8月,在青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用三个“最”凸显了生态对于青海的重要性,“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中国最大的盐湖在青海,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也都发源于青海。这里既是生态资源的宝库,又是生态安全的屏障。
那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青海省所担负的筑牢国家生态屏障的重要职责:“‘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
近年来,青海省科协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广泛深入开展生态科普活动、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将生态科普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倡导和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等举措,积极助推青海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020年,中央召开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2021年11月,青海省科协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省委的实施意见》,结合实际,从科普活动、智库建设、技术攻关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生态文明新高地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打造“生态科普”品牌活动,助推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向基层延伸
近年来,青海省科协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开展“生态科普”原创作品开发与推广,以科普大篷车、流动科技馆为载体,围绕“生态科普”主题,在全省广泛开展“生态科普行”主题宣传活动。
2018年4月25日,青海省科协“生态科普行”系列科普活动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启动。在流动科技馆深度看展品、裸鲤小课堂等探究活动中,公众听到了关于“飞鸟入笼”“旋转的银蛋”等展品的讲解,认识了青海湖周边丰富的鸟类资源、裸鲤的生活习性、风力发电的原理等科学知识,了解到它们对青海湖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封湖育鱼后裸鲤资源的变化。
活动中,科普大篷车进入乡村、社区、学校,科普剧《藏羚羊的请求》上演、青海湖生态画手工制作活动开展,让公众了解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新能源在生活中的运用等知识,启发公众思考并参与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实践中。
2018年4月25日,青海省科协“生态科普行”系列科普活动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启动。
2019年8月22日,青海省科协“生态科普行”玉树系列科普活动启动。此次活动以“生态玉树、科普长青、三江之源、绿色发展”为主题,开展了精彩的生态艺术表演、科学体验、流动科学工作室巡展、科普大篷车车载展品体验、群众互动等20余项科普活动。
这些活动形式极大扩展了青海省科协“生态科普”活动的覆盖面。省级4辆科普大篷车组成的巡展团队常年活跃在边远农牧区基层,以县(区)、乡(镇)的学校、社区巡展为重点,突出“生态科普”主题,集成科技套餐,将生态科普大餐送到全省各地。
据统计,2017年至2021年,青海省科协以科普大篷车为载体共开展科普活动546次,单车平均行程4.2万余公里,覆盖全省8个州(市)35个县区,县域覆盖率达86.4%,受益人数超79万人,被群众誉为“科普轻骑兵,流动科技馆”,促进了科普资源的普惠共享,有力助推青海省生态文明建设向基层延伸。
2018年12月,青海省第三季“生态科普行”暨“科普之冬”活动现场的科学表演《科学梦工厂》。
多措并举深化生态科普内涵,提升公民生态保护意识
2021年3月26日,由青海省科协主办、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协办的“青海科普公益系列讲座第二期——生态文明与风景园林”公益讲座开讲,并通过在线平台全程直播。主讲人、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田青为观众介绍了什么是生态文明、风景园林以及生态文明如何指引风景园林建设。
近年来,青海省科协依托各类科普讲座平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生态主题深入社区、学校开展系列讲座,向公众宣传党和政府的生态政策,解读生态科普知识,提高公众保护生态意识。
此外,青海省科协还联合青海省相关厅局、学会和高校,编印青海生态科普主题宣传手册,突出青海生态环境知识、日常环保、习惯养成等接地气的内容,编发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口袋书等宣传品。同时,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开展民族语言生态科普宣传手册的翻译和印发。
2020年9月,观众参观第三届生态科普摄影展作品。
青海省科协还在《青海科技报》《青海藏文科技报》等融媒体宣传平台中,紧紧围绕生态科普主题,介绍三江源生态保护、祁连山生态保护、国家公园建设等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建设工作的地位作用、主要进展、取得成就等,讲述科技工作者和当地群众在生态保护工作中的感人事迹,深化生态科普活动内涵。
截至2021年12月,青海省科协共采编刊发各类生态保护新闻稿件2665条(篇、幅),采编刊发“生态·地理”版面113个,文字51万字、图片645幅;采编刊发“生态家园”版面87个,文字35.8万字、图片578幅;采编出版反映三江源、青海湖、可可西里、祁连山青海片区、黄河源区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的生态特点、生态价值、生态现状、保护成果等相关“生态科普专刊”72多个版面,以及垃圾分类、生态畜牧业方面的专题宣传报道。
2020年7月15日至16日,主题为“生态青海·绿色农牧”的2020青海科技创新论坛在西宁举行。该论坛由青海省科协联合多家单位共同主办。多位院士和专家学者围绕有机农业、绿色发展、资源开发、品牌建设等内容进行交流,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王汉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蒋和平分别作主旨报告。
2020青海科技创新论坛农业分论坛现场
近年来,青海省科协发挥科技人才专家资源优势,不断为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青海省科协正在致力于生态文明高地智库建设,加大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力度,坚持“异地引进”与“本土培养”双轮驱动,带动、培养、聚集各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同时,根据实际需求,协调中国科协为青海省政府推荐院士专家担任科技顾问,共享高层次院士专家资源库,充实青海省院士专家资源库。
同时,青海省科协一直在助力重点领域技术攻关。青海省科协通过协调对接中国科协,汇聚全国学会和国内外高水平专家资源,推动其与青海省相关部门和企业建立对接机制,针对青海盐湖、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牧业、高原转化医学、先进制造等领域,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攻关、产品开发、人才培养、咨询论证、技术推广、成果评价、专题研讨等科技联动工作,在生态与高原农牧业、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储能技术、碳达峰碳中和等领域打造一批省部级创新平台。
此外,青海省科协还采取多项举措,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来青海工作,助力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为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智力支撑。
科普活动下到田间地头,让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年9月14日,青海省农学会科普志愿服务队一行来到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组织当地农民在田间地头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科普课。
该学会副会长蔡有华风趣地说:“马铃薯又名土豆,我们也叫洋芋蛋,既可当菜也可当主粮,青海人三天不吃洋芋蛋想得慌啊!”接着,又从马铃薯的起源、功效、作用及新品种等方面通俗易懂地给大家进行了讲解,现场迎来阵阵欢笑和掌声。这支服务队还来到互助农业示范园区进行科普宣传,发放了科普资料1000多份,包括马铃薯病虫害防治技术、蚕豆新品种介绍及病害防治、温室大棚西红柿、辣椒等蔬菜栽培技术等宣传资料。
近年来,青海省科协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认识,加大了“科普惠农兴村行动”“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实施力度,重点奖励和打造了一批先进农村(牧区)专业技术协会、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示范社区,培育和提升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科普示范县(市、区),将科普工作与乡村振兴工作、打造绿色有机农牧业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科普资源向贫困地区流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倾斜。
青海省科协还协调对接中国科协支持青海开展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科技馆;深入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示范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等建设项目,推进基础公益性科普服务机构建设。同时,进一步推进科技志愿服务、社区科普大学、科技助力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等项目,不断提升农牧民科学素质,将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
今年,党的二十大将胜利召开。青海省科协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认识,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始终把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作为“国之大者”“省之大者”,在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就,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青海的发展优势,奋力书写新时代科协组织助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