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2/1/23 12:19:52
选择字号:
60年来专注做好一件事 陈厚群:用智慧守护祖国的高坝大库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实验室,90高龄的陈厚群,依然和学生们一起在为重大工程的抗震工作而忙碌着。

陈厚群和水工抗震的缘分始于60多年前。我国水能资源丰沛,但不少高坝大库都要修在地震区。当时,从莫斯科学成归来的陈厚群,被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指定负责筹建抗震研究组。那一年,陈厚群不到30岁,抗震研究经验几乎为零。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厚群:(自己)对地震,因为它非常复杂,可以说是有些概念都不是搞得很清楚。虽然困难,可是觉得既然是国家需要,义不容辞就应该努力去做,要边干边学、在干中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我们共产人就是这样取得胜利的。

从此,陈厚群踏上了水工抗震这条少有人走的研究之路。水工抗震是交叉边缘学科,国内根本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陈厚群只能在摸索中从零开始,艰难起步。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水利工程如雨后春笋,但在抗震方面还是仿照苏联,仅有笼统的以房屋建筑为主包括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规范,缺少水工建筑物的针对性抗震设计规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厚群:因为大坝跟房子不一样,它是蓄了一盆水,坝一决口,洪水下来淹没下面一大片,它造成的次生灾害可能远远重于它本身的损失,所以对大坝抗震有特殊要求。而我们国家又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1974年,陈厚群受命担任主编,着手制定我国第一部水工抗震设计规范。这又是一次从零开始的探索。陈厚群和同事沉下心来攻坚克难,进行了大量室内试验和分析计算,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但陈厚群觉得这还远远不够,搞工程的抗震设计,就一定要到工程的现场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厚群:当时一震以后,房子倒了,坝有损坏了。你要看它怎么损坏的,在哪些部位损坏,怎么损坏的。所以我们要掌握第一手资料,人家都疏散出去,我们搞地震工作的人,有地震我们必须奔向震中去。去掌握第一手资料,来总结,来改进我们对地震的认识,来改进我们的设计。

从1976年的唐山地震到2008年的汶川地震,每次灾后,陈厚群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实践中总结地震规律,修改、完善设计规范。这一跑就是40多年,直到2018年我国首部水工抗震国家标准终于正式发布实施。这些研究让我国的水工抗震研究从“跟跑”迈向“并跑”再到“敢为人先”的高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厚群:应该说这样完整的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规范在国际上还少有。我们国家现在是水坝的大国,我们占的大坝的数目在世界上是首位的。从水力资源来讲,在全球我们也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对(抗震)这方面任务特别重,在这方面据我个人了解,我们目前基本上还是走在前列的。

一路走来,“边学边干”的陈厚群带领团队承担了几乎国内所有百米以上的高混凝土坝抗震安全研究,建成国内首座大型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研发高性能并行“云计算”大坝抗震分析软件,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

如今,九十高龄的陈厚群,依然挑着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的重任,先后50多次带领专家团队调研工程现场,保障一泓清水向北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厚群:无可替代的重大工程,难以避让的抗震安全要求,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这三个就是督促我自己对这个工作的重要性,我觉得就必须要把这个工作做好。只要存在一天,我就尽力干。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