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科信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12/28 17:20:32
选择字号:
“最美科技工作者”
陈厚群:祖国富强是我追梦人生的夙愿

 

88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陈厚群已退休多年,仍担任着三峡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和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负责三峡枢纽工程的质检工作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咨询工作。

青山在,人未老,不曾停歇的陈厚群当选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岁月增,志愈坚,“只要祖国需要,甘愿到任何地方”——这是陈厚群发出的铮铮誓言。

陈厚群.jpg

陈厚群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发布仪式现场

一切献给水利事业

60多年投身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陈厚群一直抱有攻坚克难的坚定信心,他始终记得要报效国家,要干一行爱一行。

爱国心是驱动力,敬业精神是做好工作的前提。陈厚群认为,有了这两点,遇到苦难,只要虚心勤奋学习,善于认真思考,就能把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力量。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坝、核电站等复杂结构重大工程的抗震问题,计算分析难度较大。世界各国都把结构动力试验作为重大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依据,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是进行这类模型动力试验的主要设备。1980年经水利电力部批准,陈厚群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建置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的任务。

为了完成这项建置工作,他对世界各国已建的大型三向地震模拟振动台的技术指标、运行情况、存在的问题、生产厂家和设备价格进行了调查,并根据大坝、核电站等复杂结构重大工程的抗震试验要求须具备的技术指标提出了可行性论证报告。1987年,我国最大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5m×5m电液伺服式三向六自由度宽频域模拟地震振动台顺利建成,在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资料中将其誉为“世界最佳的坝工抗震试验设备”。

为填补我国水工抗震设计空白,1972年陈厚群担任主编,用时5年制订出了我国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被高坝抗震设计者奉为“宝典”。2011年他再次担纲,历时7年将行业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2008年汶川大地震,震区所有百米以上大坝经受住了强震考验,紫坪铺等4座高度超过100m的大坝主体巍然屹立,充分验证抗震设计标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老骥伏枥 壮心不已

南水北调是解决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重大战略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惠及子孙后代的重大工程。

自2011年挑起南水北调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的重任以来,陈厚群带领专家团队遍访工程现场50余次,对工程进行质量检查和技术指导,保障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高质量建设,保证了一泓清水向北流。

“能亲身参与到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我感到十分荣幸。”陈厚群说。

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和综合效益最广泛的水电工程。2012年,陈厚群出任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数十次带领专家组深入工程现场,提出数百条建议,保障三峡工程安全高效建设与运行,其中仅三峡升船机的抗震设计等级一项建议,就为国家节省十几亿元。2020年11月,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全部程序。

“这是一个质量总体优良、工程综合效益非常显著的工程,全体参建人员从上到下齐心合力、精益求精,创造了很多世界之最。”陈厚群自豪地说道,三峡工程是世界一流的、彪炳千秋的工程。

没有“最美“ 只有“更美”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除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的相关工作,陈厚群说,他还做了两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针对高坝抗震问题,他敢于挑战对国际上若干权威性的理念和方法,并在中美合办的英文版《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上发表文章,表明观点。此外,针对我国现行重力坝、拱坝规范中在分项系数的概念和取值上不一致问题,陈厚群又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上作了澄清和建议,并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经有关部门研讨后采纳了陈厚群的观点建议,相关问题得以解决。

当选为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陈厚群颇为感慨。“‘最美科技工作者’活动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但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也是国家对我们的期盼和要求——希望我们能够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挥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

陈厚群认为,“最美科技工作者”的“美”是相对的,是动态的,是发展的。“‘美’没有止境,没有‘最美’只有‘更美’,所以我还会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做得更好。”

“我虽已届耄耋之年,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会一直按照入党誓词,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陈厚群说,“尽管自然规律不可抗拒,随着年龄增长,体力和精力已很有限。至少我还可以为培育年轻人而甘为人梯,即使已不足以为他们铺路架桥了,至少也应尽到添砖加瓦的责任,期盼他们能成为‘更美科技工作者’而继续贡献绵薄微力。

“从年轻到现在,我一直渴望我们的祖国能成为一个被平等对待,不再受欺凌压迫的富强国家。”陈厚群说,这是他追梦人生的夙愿,他对祖国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中国天眼揭秘宇宙“随机烟花”
导师:年年审毕业论文,总有这些问题! 科学家发现第一颗拥有永久黑暗面的行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