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冠疫情防控,是办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前提,有一批特殊的战士——智能消毒机器人,已经就位。
在北京冬奥会运动员更衣室外,摆放着若干桌子,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机器人团队研发的机械臂智能消毒机器人,正在对桌面上的物品进行深紫外线消杀。
机械臂智能消毒机器人能进行强力表面消杀,它能产生265-275纳米的深紫外线,仅需3-5秒的照射,就可以杀掉物体表面90%以上的细菌和病毒,能够实现对运动员装备和复杂物体表面等高效、精准的消杀。
与普通消毒机器人不同,这款机械臂智能消毒机器人基于紫外线芯片技术、多自由度机械臂技术和双目视觉识别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不仅能够自适应地识别物体形状,还能自主规划消毒轨迹并自主执行,例如从哪开始,如何排序,到哪结束等,更适合在无人操作的环境下工作。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赵晓光表示,在危险或潜在危险区域,智能消毒机器人可以替代人来操作深紫外设备,对物体表面或空气进行消毒。
赵晓光对智能机器人开展了二十多年的研究,她所在的实验室更是有三十多年的技术积累。对于他们而言,研发机械臂智能消毒机器人的技术并不是最难的,其设计工艺才是最难的“坎儿”,也就是机器人的“颜值”。
一旦机器人的研发进入加工环节,就意味着要有经费支出,为了节省经费,他们对机器人的每个设计细节都一遍遍地推敲打磨,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直到最终定稿时,才交由工厂加工。
除了强力消杀,赵晓光团队还将智能机器人与对人体无害的准分子消毒灯结合到了一起,与机械臂消毒机器人共同守卫冬奥“防疫墙”。
准分子消毒灯可以发出222纳米波长的紫外线,可以对被照的空气实现消毒,且对人体无害,也被称为“光疫苗”。2021年,它还随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出征东京,在实现我国代表团“零感染”目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了解到准分子消毒灯的消杀特点后,赵晓光便开始着手将智能机器人与准分子消毒灯结合,让消毒“黑科技”更高效便捷。
如今,两款智能消毒机器人都已经通过“试用期”,即将正式“上岗”。“智能消毒机器人的作用是保护人员安全,减轻劳动量,减少交叉感染,保护人类健康。”赵晓光说。
虽然两位“员工”在“试用期”都表现了出色的工作能力,但赵晓光对“他们”的“颜值”却还不是非常满意,“还不太好看,不够萌。”
在她看来,以前的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随着智能机器人走向家庭,应该让它们变得更有亲和力、体验感更好,“这要求在设计之初就实现科技和文化的融合。”
赵晓光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改进智能消毒机器人的设计工艺,降低成本,让智能消毒机器人走向应用和产业化,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