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崔雪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1/5 16:12:01
选择字号:
新研究为古花37年错案“平反昭雪”

 

左图. 现存于美国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花的标本。

右图. 左图中箭头标出的果实中的两枚种子(胚珠)着生在果实的背缝线上。(王鑫供图)

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在《中国地质》上报道了对美国大约一亿年前白垩纪中期的著名被子植物化石----古花的重新研究结果,新的结论纠正了37年前的错误结论。

“这一结论有助于人们重新评估近年来的被子植物系统学的进展。”王鑫告诉《中国科学报》。

被子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主要的植物类群。被子植物的起源和演化是植物学家长期关心的学术焦点之一。一百多年前,英国植物学家提出理论认为,木兰类是被子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但是这种理论,特别是关于花朵演化的部分,长期得不到植物化石的支持。

1984年,美国古植物学家发表了报道白垩纪被子植物花朵的论文。这篇论文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它认为古花这个当时最早的被子植物花朵和人们想象中的原始被子植物----木兰类几乎一模一样:它的果实是人们期盼已久的蓇葖果,而且作者强调其种子(胚珠)是着生在果实的腹缝线上的!这种结论和预期的吻合似乎强烈支持当时盛行的被子植物演化理论的科学性。

20多年前,植物分子系统学的崛起否定了木兰类原始的理论,但是古花对老理论的化石证据支持成为了植物学家绕不过去的坎。如何协调二者之间明显的矛盾?这是古植物学家面临的重大挑战。

王鑫对存放于美国佛罗里达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花的模式标本进行了重新的研究,结果令人眼前一亮。原来,之前人们对于古花的解读是一个典型的错案,对古花模式标本的再研究表明,古花中种子(胚珠)并不是“着生在果实的腹缝线上”,其种子(胚珠)既有着生在果实的腹缝线上的,也有着生在果实的背缝线上的,而且木兰类的果实没有柄,古花的果实具有明显的柄。

这两方面的区别告诉人们,古花其实和木兰类了无关系。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年发表古花的时候,作者其实都在文章中用图片清楚地展示过这两个特征,而在记录中却鬼使神差地把古花打扮成了木兰的模样。

造化弄人,37年后这个错案才得以昭雪。可喜的是,在植物系统学家眼中,木兰早已失去了原始的尊位,取而代之的是仅限于大洋洲的无油樟。但是令人尴尬的是,这个观念上的转换在形态学上没有得到太多的支持,新的研究似乎为这个转换减小了一部分阻力。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31035/cg2021026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备受科技巨头青睐 下一代地热来了
变暖加速喜马拉雅高山树线向高海拔扩张 “双星合璧”制造人工日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