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论坛以“进入激发首都领头功能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阶段”为主题,就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与形势分析等话题邀请专家学者展开交流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致辞时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从2014年推出以来,已经成为我国区域发展中的重要抓手。京津冀协同发展目前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例如北京市在减量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河北省的产业布局也呈现出新的态势。
刘元春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对区域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区域协同发展中主体功能如何定位、如何在协同中真正使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将围绕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组建相应的团队,搭建相应的平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进行全方位的追踪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张杰发布了题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与形势分析——进入激发首都领头功能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阶段(2021年上半年)》的报告。
该报告指出,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能力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同步下降趋势;京津冀三地制造业部门出现了显著的分化现象;京津冀三地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呈现出持续下降态势;三地还存在着产业趋同现象,特别是北京和天津两地的产业结构趋同性日益明显。
报告建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落实过程中,北京应牵头发展全产业链、全创新链的世界级先进制造集群,并将之作为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头作用的核心途径和重要抓手;要加快制定和出台京津冀总体层面的“十四五”产业协同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规;要加快打造京津冀区域的协同创新共同体等。
当天,来自中国社科院、首都经贸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并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等话题开展了探讨交流。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