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卜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6/1 15:34:22
选择字号:
李灿院士:大力发展太阳能减碳新技术

 

“最大程度上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出路,实现这一途径需要突破科学难题,发展新技术。”近日,在由Cell Press、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二届“Cell Press物质科学周”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太阳能研究部主任李灿说。

当前,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已经取得重大进展,截至2020年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9.34亿千瓦,同比增长约17.5%。尽管如此,依然还有许多行业刚性排放二氧化碳,比如煤基火电、化石燃料、交通领域、煤化工、冶金、水泥等行业。

李灿认为,如何解决这部分二氧化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硬骨头”。他提出,除了依靠植物自然光合作用、海洋吸收、节能减排等传统减碳途径,还应该发展新技术,特别是要发展碳捕获及利用(CCU)技术,利用可再生能源分解水制绿氢,进而转化二氧化碳制液态阳光甲醇,实现二氧化碳规模化转化利用,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谈及该技术的优势,李灿表示,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电解水制氢有望实现“规模化”“低能耗”“高稳定性”三者统一。一般来说,电解水催化剂能效提升10%~20%,可使制氢成本降低30%~50%;发展耐强酸、强碱的材料,能够使装置的使用寿命达到5年以上,大大降低电解槽更新换代成本;同时,电解水制氢装置与下游规模化应用市场匹配后,减少工业用地,制氢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实现这一路径,需要攻克能源转换相关的光催化、电催化甚至生物催化等一系列难题。可以说,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化为可储存、可运输的燃料被认为是“圣杯”式难题。

李灿介绍,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光催化分解水制氢 研究停留在筛选催化剂阶段,光生电荷动力学和光催化微观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解决这一重大科学问题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年十大人物公布 AI科学家主导虚拟实验室加速医学研究
蒲瓜基因组组装研究获进展 《自然》(20241205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