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之康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5/31 20:06:43
选择字号:
焦念志:应全面进行海洋负排放科学规划布局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正在作学术报告。(王之康摄)

5月30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举行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全体院士学术报告会。中科院院士焦念志作了题为《海洋负排放》的学术报告。

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命运,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在焦念志看来,要实现碳中和,不仅要减少碳排放,还要增加碳汇。自然碳汇无法满足碳中和需求,必须主动增汇,即负排放。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约71%、平均深度近4000米,储存了地球上93%的CO2,对调节气候变化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焦念志指出。

中国领海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纵跨多个气候带,拥有广阔的边缘海。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南海受西太平洋暖池影响,大洋特征明显;地处温带的东海拥有宽广的大陆架,物质运输显著;其北部的黄海是冷暖流交汇的区域;位于北温带的渤海是受人类活动高度影响的半封闭浅海。同时,上述海域还分别受到珠江、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影响。多样的自然海洋环境条件为我国实施各种类型的负排放提供了空间。

“我国基于MCP(微型生物碳泵)原创理论和国际上对海洋储碳机制的认识,提出整合MCP、BCP(生物泵)、CCP(碳酸盐泵)的MBC(耦合储碳机制)。”焦念志指出,通过学科交叉研究,将突破单一储碳机制的局限性,实现海洋储碳最大化。

他介绍道,迄今,国际上研究最多的海洋碳汇组分是红树林、海草、盐沼等海岸带蓝碳,它们有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广阔的海洋水体中其他碳汇组分储量巨大,例如,肉眼不可见的溶解有机碳占海洋总有机碳量的90%以上,在地球历史上对气候变化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焦念志强调,在碳中和目标下,深入研究海洋储碳的过程与机理,研发可行的负排放路径与方法,建立海洋碳汇的标准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目前,我们发起的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得到了国际同行的积极响应,已有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签约。”焦念志建议,中国应全面进行海洋负排放科学规划、及时布局相关研究与研发,尽快建立相关的方法与技术体系,通过 ONCE推出中国领衔制定的海洋碳汇/负排放有关标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彭慧胜院士团队把“充电宝”做成衣服 缓解肠易激综合征  饮食比服药更有效
银河系发现巨大黑洞 史上最亮伽马射线暴来自一颗坍缩的恒星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