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全国首批科学传播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颁发仪式在京举行,75人获科学传播专业高级职称,其中研究馆员15人(正高级),副研究馆员60人(副高级)。
2020年11月30日,北京第二批科学传播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结果公示,9人通过研究馆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37人通过副研究馆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
科学传播职称设立于2019年6月,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和北京市科协联合发布《北京市图书资料系列(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资格评价试行办法》,在北京市的专业技术职称中首次设置科学传播专业技术职称。该《办法》明确科学传播职称包括自然科学传播和社会科学传播两个领域,分为科学传播研究、科学传播内容制作、科学推广普及三个方向。不论就职于什么单位,只要从事的是科学传播活动,就能凭“代表作”和相关业绩参加评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科技三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这对新时期的科普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科学传播职称的设立,是探索实现科研与科普结合的有效路径,积极推进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是实现新时期科普工作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对科普工作和科普人员评价机制的有效改进,标志着科普人才队伍建设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获得广大科普工作者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给科学普及工作正了名——它不但是件正事儿,而且是很专业的事儿”;“畅通了科学传播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晋升通道”,使他们“明确未来的方向在哪了,职业的目标在哪了”,“给了科普人更多的获得感”,是“雪中送炭”之举,让人觉得“科普的翅膀抬起来了”。
设置科学传播职称是科普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
“科研和科普是源与流的关系,科研是科普的发动机,科普是科研的望远镜”;“科研是探索其‘然’和‘所以然’,科普是传播其‘然’和‘所以然’”。促进科研与科普深度融合,推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科普,是实现我国科普事业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是一个科技大国,科技人员总量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工作者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普的比例仍然较低,距离科研与科普紧密结合的目标差距甚大。疫情期间,有媒体为了一个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科普话题联系10位科学家,最后只有一位同意发声。
科学家缘何不愿、不屑,抑或是不敢科普,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有调查显示,影响科普队伍壮大、稳定和水平提高的前三位因素分别为薪酬待遇、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和职业荣誉感,而薪酬待遇、职业荣誉感又与专业技术职称直接相关。当前,科普工作者的职称主要通过“蹭评”解决,如“蹭评”自然科学研究系列、高校教师系列、文物博物系列、艺术系列(动漫游戏)等等。
我国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普的程度一直比较有限,究其原因,评价和激励机制的不健全是主要原因。以“蹭评”为主的职称晋升显然对科普从业者并不公平和“友好”,其它序列职称的评价指标与科普工作的实际不能有效衔接,想“蹭评”的科普人员只能“硬靠”某些指标。
科普人才是科普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2018年,全国共有科普专职人员22.4万,科普兼职人员156万。加强面向科普工作者的职称体系建设、畅通科普工作者职称晋升通道是稳定和壮大科普队伍的核心关键问题,也是符合科普事业发展需要和内在规律的事半功倍之举。
尽快实现科学传播专业职称的全覆盖
北京设立科学传播专业职称的创新举措,是积极推进人才分类评价的有效举措,有效填补了领域空白,在全国开了先河。
在2020年5月30日举办的天津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场活动启动仪式上,天津市颁发了首批科学传播专业职称,25人分别取得天津市首批科学传播专业高级和中级职称,这标志着科学传播专业职称正式纳入天津市的职称评审工作体系。2020年8月,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成立教育与科学传播工作组,启动开展了首批科学传播职称评定工作,成为国家级学会进行科学传播职称认定的先行者。
建议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借鉴北京、天津等地科学传播职称设置的成功经验,研究设置本辖区的科学传播职称序列,将科学传播职称正式纳入职称制度体系,让全国的专、兼职科普工作者尽快享受到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设置的“红利”。
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普的动力
在2019年度获评北京科学传播职称的15位研究馆员(正高级)中,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市西城区体育科学研究所等科研单位人员的入选格外显眼。他们不是专业科普机构的专职科普工作者,而是“兼职”的、“非典型”的科普人员。他们作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普是真正的科研与科普相结合。他们获评科学传播职称为科研人员等广泛的专业技术人员参评科学传播职称点亮了一盏明灯。
至2019 年,我国共有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人员3234万余人。建议有关方面加强对科研与科普结合典范的宣传,切实发挥好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出更广泛专业技术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新动力,让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员乐于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
(本文作者袁汝兵为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特约研究员;周忠和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