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委员丁奎岭: |
加快制定路线图助力实现碳中和 |
|
在全球减排面临挑战以及气候治理面临赤字的关键节点,中国宣布将提高自主贡献的力度,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认为,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展示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立场,助推了后疫情时代绿色复苏与低碳转型的历史潮流。
然而,在丁奎岭看来,实现碳中和目标我国需要付出比发达国家更大的努力。
我国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能耗及碳排放量巨大。当前我国能耗及碳排放量仍处于“双上升”阶段,单位GDP的能耗仍然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发达国家的2到3倍,建立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任重道远。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高碳化石能源占比过高。我国高碳化石能源占比达到85%,能源结构优化任务艰巨。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完成碳中和的近中远期行动方案制定,我国实现碳中和行动计划仍需进一步研究与细化。
针对实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的现状,丁奎岭在2021年两会期间提出建议:
一是通过“开源”,拓宽实现碳中和的“承重墙”,聚焦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升可再生能源比例。据专家预测,实现碳中和我国可再生能源的结构占比需达到70%以上。因此需加快风能、水能、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开发,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商业化储能技术、升级改造电网,推动可再生能源实现倍速发展。
二是通过“节流”,搭载实现碳中和的“助推器”,聚焦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应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能源系统集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研究。加大对节能潜力大、回收期短的技术的推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工业优化升级。
三是通过“政策保障”,添加实现碳中和的“催化剂”,加大制度保障与政策激励,完善碳市场建设。加快《能源法》《节能法》《应对气候变化法》等法案的起草修订,完善碳市场条例等法规。依靠配额价格来激励和调节碳市场,降低碳减排成本,实现控制碳排放目标。加快出台利于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不断完善与碳减排相关的投融资体制机制,激励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