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荣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12/1 17:12:06
选择字号:
蔡荣根院士:归根结底是要回归初心潜心做研究

 

今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这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要构成、类型和功能定位。

新中国成立72年来,我国基础研究逐步从无到有、由弱到部分领域与国际同行并跑,一些领域甚至领跑。但我们仍需有一个清醒认识: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实力、科技发展水平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不相称。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正迅猛发展,基础研究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引擎,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需求愈发强烈和急迫。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希望基础研究的累积性进步和突破性发展给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基础研究?我国在基础研究的科研组织、经费管理、价值导向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与良好的基础研究科研文化还不完全协调,如何改进值得深入探讨。

基础研究需分类

基础研究需分类。有纯粹理论型、目标导向型、自由探索型等,针对不同类型,需明确定位,实施相应的科研组织模式、经费管理和评价方式。

对于纯粹基础理论研究,例如基础数学、理论物理等,重大突破具有不可预测性。有时候我们只知道需要研究某个问题,知道解决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但是无法预期这个问题什么时候能突破,在哪个方向上能突破,有时候甚至研究者并不完全能够理解一些问题的重大意义,这些问题的重要意义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会体现出来。所以很难有明确的指标对其进行短期考核。

对于目标导向型的研究,例如基础研究的大科学工程。这类研究往往有重大科学目标为牵引,需要组织团队攻关,适合以项目驱动的科研组织模式,其优点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例如研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等重大工程,进行合理的项目规划、资源统筹、配备团队等对高质量完成任务目标至关重要。

还有一些自由探索型的基础研究,完全由好奇心驱动而产生奇思妙想,发现超出当下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基础研究的不可预期性有时也往往体现在预期的科学目标与产出的重大突破完全不一致。宇宙微波背景、脉冲星的发现等就是典型的例子。

因此,完善科研组织模式,关键是对基础研究进行分类组织、分类评估、建设良好的科研文化和价值导向。

基础研究要重“门槛”

基础研究一定要注重“门槛”,基础研究肯定需要一定规模的研究队伍体量,但大家都来从事基础研究,这既不科学、也无必要,反而会造成人力和财力的浪费。

当前国家各个层面都意识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但关键是要统一认识,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基础研究,避免借基础研究之名来“抢蛋糕”,导致国家投入再大也难以取得良好效果。

近年来,我国论文数量已居全球前列,但真正具有原创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论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在重论文数量、重杂志影响因子的环境下,学术期刊“绑架”了科研和学术评价,扭曲了科研价值观,使得真正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的人,反而觉得科研环境变恶劣了。当然,科研评价也是全世界科学共同体面临的问题。

基础研究关键在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有时候就像养鱼,养鱼的过程需要耐心,一开始你并不知道哪条鱼苗最终能长成大鱼,必须同等对待,不能操之过急,厚此薄彼。最后终归会有几条鱼长大了,冒泡了。这就是基础研究出成果的时候了。

要将对基础研究真正感兴趣的、有潜质的好“鱼苗”放到一个具有良好科研氛围的“水池子”里来,让他们自然成长起来。

中国人勤奋、有智慧,我相信中国的基础研究必定会有突破,需要的是建设一个良好的科研价值导向、科研文化和创新生态。科研文化建设是头等大事。

基础研究应重平台

基础研究的经费在人才、项目和平台上应有一个合理的分配。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但主要是以竞争性项目为主的支持模式,稳定支持不足。这导致科研人员很难潜心聚焦于国家重大需求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

尤其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人员争取项目,本应以科研兴趣,解决科学问题为出发点,需要经费来支持其开展研究。但如果变成了为维持个人待遇而争取项目,那将是极大的人力和财力浪费。这对良好科研生态的建设也是不利的。因此,就科研经费而言,国家投入了大量的科研经费,如何用好这笔钱是关键。目前关于项目经费的绩效管理,尽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资助机构提高了项目中个人绩效的比例,但没有实现“全国一盘棋”,不同高校、科研机构标准不一,绩效比例差异较大,这导致的后果是:一方面,有些机构“攀比”着发放高额绩效;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为了提高个人待遇,专注争取项目,而无暇专心于其科研工作。

美国、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的科研竞争也很激烈。但科研人员从项目中获得的绩效标准是统一的,其个人收入与获得项目的大小、经费多少几乎没关系。

更重要的是,支持基础研究要重平台。对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资助,支持研究机构比单纯支持个人和项目更加有效。给予研究机构自主权,主要体现在科研模式的组织上,认可研究机构具有学术研究管理的能力,给予其稳定支持,从研究机构层面统筹资源,布局调整研究方向和重大问题。

同时,考核也应以研究机构为主,而非考核个人。对于个人的考核应以研究机构为主组织,关注的是在做什么工作、解决了一个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有意义等。研究机构招聘合格的青年人才,营造好的科研氛围和价值导向,科研人员在其中自然而然就成长起来了,出成果也将是水到渠成的。

做好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回归科学研究的初心 。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脂肪沉积相关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40亿年前生命如何产生?室温水中找答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