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嘉晨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1/11/6 20:34:39
选择字号:
中科院院士樊嘉:现在对肝癌不必“谈癌色变”

 

我国是肝癌的高发国,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肝癌新发病例41万,其中死亡病例39万。目前,我国肝癌的五年总生存率仅为14.1%。

近日,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办期间,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接受央视新闻专访,介绍我国肝癌诊断及治疗现状。

如何对肝癌进行诊断?

上世纪60年代,前苏联科学家在肝癌病人的血液中测得甲胎蛋白升高。此后,我国将甲胎蛋白引进用于肝癌的早期筛查、早期诊断以及疗效监测,结合后来出现的B超和CT技术,大大提高了肝癌的发现率和早期诊断率。

樊嘉表示,通过对有肝炎背景的,处于高发地区的、有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的病人做早期筛查,能够发现一部分的小肝癌(小于五公分的肿瘤)。筛查后通过手术治疗,可以大大提高肝癌的五年生存率。

肝癌由“不治之症”变为“部分可治之症”

樊嘉指出,“经过了约四五十年的时间,我国对肝癌的认识、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我们对肝癌的发生、发展以及手术后的转移复发等变化规律、机制、机理,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他介绍说,目前肝癌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对小肝癌,可以通过手术切除、移植、微创等方法;对伴有严重肝硬化、手术不耐受的病人,可以做肝脏移植;对一些不适合做手术的大肝癌患者,则可以通过介入结合化疗药物的治疗方式,将肿瘤杀死。

近年来,我国肝癌患者进行手术的比例已由原先的5%提高到近30%,手术去除的肿瘤直径也由8公分缩小至5公分以下。小肝癌的比例增加,大大提高了肝癌的五年生存率。统计数据显示,小肝癌手术后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70%左右。

此外,一系列免疫抑制剂的陆续上市,都有效提升了肝癌的治疗效果。

全球首个肝癌分子诊断试剂盒

11月3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公布。樊嘉参与并指导的“基于液体活检和组学平台的肝癌诊断新技术和个体化治疗新策略”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项目建立了肝癌早期诊断新技术、研发转移复发预警新方案、克服肿瘤异质性制定个体化治疗新策略,形成了一体化的肝癌诊疗体系,显著提高了肝癌病人的总体生存率。

据了解,樊嘉团队历经9年攻关,在肝癌患者血浆中筛选到由7种微小核糖核酸(miRNA)组成的早期肝癌诊断分子标记物。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检测试剂盒,仅需采集患者0.2ml血浆,即可准确诊断肝癌。

对此,樊嘉介绍说,过往研究数据显示,将甲胎蛋白用于肝癌诊断时,有40%的患者容易被“漏掉”。如今,将微小核糖核酸用于肝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达到80%以上。如果将微小核糖核酸联合甲胎蛋白或者联合其他血清学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则能提高到90%以上。

普通人应该如何预防肝癌?

樊嘉建议,有肝癌背景,或有肝硬化、乙型肝炎等家族史的人群,应该每年做体检,每半年做专项体检。另外,每个人都要注重养成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

他表示,经过多年努力,手术治疗后超过五年、十年生存的肝癌患者数已大幅增加。“因此,我们对肝癌不必再‘谈癌色变’,肝癌也不再是‘癌中之王’。如果能做到早发现,肝癌的治疗效果还是非常好。”

目前,樊嘉正在带领团队研究通过核磁共振等手段提高诊断率,在肝癌免疫微环境中寻找更多的标志物。他希望随着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对肿瘤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提供出更多、更好的肿瘤治疗方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