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媛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1/1/16 9:05:52
选择字号:
用精湛医术圆病患做父母的梦
——纪念“神州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诞辰一百周年

 

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叫萌珠,她诞生于1988年,而给予她生命机会的人,是张丽珠。张丽珠于1921年生于上海,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医学专家,因培育了我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而被称为“神州试管婴儿之母”。岁月留痕,在从医生涯中,张丽珠给一个个渴望成为母亲的人,送去了美好的新生命,让爱不断延续。2021年1月15日是张丽珠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张丽珠名家研究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国家妇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等单位举办了线上学术讲座,通过分享科普知识、专家义诊等方式,来纪念这位新中国妇产科学的重要开拓者、中国现代生殖医学的主要奠基人。

中国生殖医学史上最醒目的里程碑

北医三院至今还保存着一份病历档案,清楚地记载了萌珠的孕育过程:1987年6月24日,张丽珠在给一位有20年不孕病史的妇女做开腹手术的同时,吸取卵泡,获得4个成熟的卵子。此后不久,张丽珠用一根“特制的塑料管”将人工培养成功的胚胎植入这名妇女子宫内。7个月后,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萌珠,呱呱坠地,张丽珠成功了。

然而,这样的尝试并非一蹴而就。在萌珠出生前,同样的条件、同样的方法完成胚胎移植的临床试验,张丽珠已经尝试了12例,直到1988年3月才首次成功,紧接着第二例试管婴儿于1988年5月诞生。

“萌珠的出生是中国生殖医学史上最醒目的里程碑。”在纪念活动上,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教授刘平如此评价张丽珠的贡献。

张丽珠在生殖医学上的贡献不止于此。1989年年底,她开创了B超下一根针取卵的小创伤、可重复取卵法。这种方法使得临床妊娠率从早期的6.4%上升至32%,活婴率达到20%。中国由此在这一技术上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20世纪90年代初,张丽珠独辟蹊径使一位因染色体异常、自身卵细胞不可用而屡次怀孕失败的患者成功做了母亲。这样,我国大陆首例赠卵试管婴儿于1992年6月12日出生了。3年之后,我国大陆首例冻融胚胎移植成功,又是出自张丽珠率领的团队之手。面对这样的成就,张丽珠平静地说:“目前,生殖学已经成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还有着做不完的工作。”

为无数绝望的夫妻带去希望

“张教授是位令人景仰的科学家。”“张丽珠教授是中国第一代妇产科研究生导师,为张教授手动点赞。”在线上纪念活动中,张丽珠曾经的病人,教导过的学生纷纷留言,纪念这位急病人之所急、为无数绝望的夫妻带去希望和爱的老人。

患者的期待和感激,也正是张丽珠当年前行的力量源泉。有患者曾在寄来的贺卡上这样写道:“世界上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了。我们拥有爱,拥有家庭,却没有新生命,这种痛苦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面对这些有着焦灼渴求的患者,张丽珠觉得,病人的迫切希望让她有责任搞好试管婴儿技术。

由于工作繁忙,张丽珠很少和孩子们在一起。张丽珠的女儿曾有一篇作文得了奖,描写的却是“妈妈夜里又被人叫去抢救病人,我多么想跟妈妈在一起呀。”对此,张丽珠只好无奈地自嘲说:“母亲我当得很不像样,但我却要为很多母亲尽心。”

1955年,张丽珠开始担任国内第一批妇产科研究生的导师。一位研究生在写给张丽珠的信中坦言:“您的严格有时还真让人受不了。”不光做研究,就是在查房中,张丽珠的严格也是出了名的。她要求主管医师要对自己的病人完全了解,将病人的情况牢记在心。“最让我不耐烦的是,医生手拿病历,照本宣科,回答患者问题的时候还必须先翻阅病历。”

她经常对自己的学生说:“攀登医学的高峰,不是一跃而上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扎实的功底”是张丽珠在教导学生时反复强调的,她告诉他们不要一心想着“走捷径”。

为生殖医学团队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如今已是生殖医学专家的乔杰院士,当年在进医院的第一天,就被安排在张丽珠手下,分管体外受精辅助生殖的患者。1988年,轮转到产科的那半年时间里,她有机会见证了萌珠的诞生。正是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让乔杰看到了生殖医学的神奇,让她决心在这一领域深扎下去。

经过多年的努力,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如今年诊治国内外不孕患者近60万人次,实施辅助生殖技术手术3万余例,不仅享誉全国,还发展成为国际领先的生殖健康研究与培训基地。“目前国际上能开展的辅助生殖先进技术,我们中心都能够开展。”说起这些,乔杰很自豪。

“线上看到熟悉的乔院士,特别亲切。缅怀张丽珠教授,为北医三院的传承点赞,为北医三院优秀团队点赞。”在这次纪念张丽珠、关爱“育、孕、产、更”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线上科普和专家义诊活动中,还有更多的病患感激和赞扬张丽珠留下的这支传承其精神、继续为更多夫妇圆梦的团队。

“一个学科的发展,一个事业的进步,一定不是靠个人,而是靠团队。”在乔杰看来,张丽珠教授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以及对病人的那份关爱,是激励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团队不断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3颗火山玻璃珠证明月球1.2亿年前仍活着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