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生日快乐!”
9月25日,正值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年会。而这一天,也恰逢一位百岁老人的生日。这位百岁老人就是我国小儿外科创始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张金哲。
张金哲被国际同行尊为中国“小儿外科之父”,至今仍是我国小儿外科领域的灵魂人物,各种荣誉加身,他却始终自谦:“我得这些奖,是因为我活得长”。
走过百年春秋
张金哲出生于天津市宁河县,18岁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小儿外科事业。
1948年前后,全国产科病房开始流行新生儿皮下坏疽,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几近100%。28岁的张金哲当时是总住院医师,看着病房里的婴儿一个接着一个离去,焦虑万分。他认为,早期切开患处,放出脓血,或许能救活孩子。
但,他的这个大胆建议却没有得到支持。
1949年8月,他次女出生3天后,也不幸被传染上皮下坏疽。张金哲果断地拿起了手术刀,为女儿进行手术,“我就那么一划,好了!”。消息很快传了出去,张金哲的这一手术方式让新生儿皮下坏疽的死亡率,从当年的几近100%,迅速下降到10%,后来又降到5%。
20世纪60年代,新生儿的先天性巨结肠发病率占到肝肠外科的第二位,当时国际上推崇的方法要做三次手术,术后死亡率高。
对此,张金哲转变思路,将患儿肠子拖出肛门外做切除,然后用他改良设计的钳子斜着夹住创面,等待伤口自行愈合。这一方法只需一次手术,死亡率大大降低。
随后,1965年《环钳斜吻合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论文发表后,张金哲一举成名,该术式也在国际上被命名为“张氏钳”。此外,国际上以“张金哲”名字命名的治疗方法,还有“张氏膜”“张氏瓣”等。
其实,每一个命名的背后,都蕴含着张金哲减轻患儿痛苦的核心理念和创新精神。
据了解,他的各项发明达50余项,主编及参与著书30余部。他首创的“基加局”(一种麻醉方法)、“摸肚皮”(一种徒手体检法),加上潘少川教授发展的 “扎头皮”(一种固定穿刺法)并称为“北京三绝”,在我国被外界技术封锁的特殊时期,为小儿外科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实,为了我国小儿外科发展,张金哲曾多次转变研究方向,小儿急症需要,他上!上世纪60年代,小儿畸形增多,他上!上世纪80年代,肿瘤患儿增多,他又上!
2000年,张院士被英国皇家学会授予国际小儿外科最高奖项“丹尼斯·布朗”金奖。颁奖词中写到:“代表了13亿人口大国3000多儿外科医生做出了国际认可的技术水平成绩;所领导的小儿外科对世界有贡献,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有特殊贡献。”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张金哲及其同道共同携手下,经几代人的接力奋斗、辛勤耕耘,我国的小儿外科专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已从单一学科发展到拥有泌尿、肿瘤、心脏外科等十几个学科,并拥有成熟的医教研防医学体系,且逐步走向微创化、分子化、数字化。
先交朋友再做手术
如今,100岁的张金哲仍然能工作,爱书画,会生活。疫情前,他每周至少到北京儿童医院上班两天,疫情发生后,他挥毫写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科学政策”,为抗疫助力。目前仍坚持每周到院半天,并坚持每天室内自行车上骑行锻炼。
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他还上直播为肿瘤患儿表演魔术。张金哲谈到长寿的秘诀:“工作可致长寿。其实就是要求自己,今天能做到的,明天尽量也要做到。”
做了一辈子儿科医生,救了那么多孩子,赢得那么多荣誉,张金哲最喜欢的称谓,依然是一声最普通的“张大夫”。
从医70多年,他的“老规矩”一直没变。每一件白大褂上,都清清楚楚地写着“外科张金哲”5个大字,让人一眼就能看清,以示与患儿平等。此外,他还自备各种手炉,以便室温不足时暖手后再接触患儿。
被患儿和家长称为“宝藏爷爷”的他,门诊日常往往是这样的:接诊,患儿进来必起身相迎;手诊,必先洗手并搓热后再接触患儿皮肤;谈病情,用“三分钟艺术”告诉家长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即便面对哭闹的孩子,也有变魔术的“绝活”。
“要先交朋友再做手术。”张金哲一直倡导医生和患者是交命的朋友。
“没有奉献精神不可能成为一名好医生。具有奉献人生观的医生,治好一个病人就是最高的荣誉、快乐和享受”,张金哲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用自己的稿费收入,在外科办公室成立了一个基金,孩子治病钱不够,他就从基金里拿来凑。
有一位家境贫寒的“一穴肛”小患者,前后做了十余次手术,大多数住院费和手术费都出自该基金。
张金哲行医70余年,从未收过一次红包。他28年如一日利用周末到天津儿童医院义务出诊,没拿过一分钱,他说:“我支持的是儿童外科事业,要讲钱,谁也请不动我”。即便老伴刚去世不久,他仍准点到教室授课,他说“不能因为我自己的事情影响教学工作”。
为了提高技术和治愈率,他不怕得罪人,曾让科室秘书设了一个“医疗不满意”登记。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把科普列为工作重点之一。他认为病人听懂、爱听就是好科普,出诊时经常从兜里拿出科普小纸条……
近些年,张金哲一直倡导要“让妈妈参与临床诊疗”,提出“多哄少碰、多教少替”的医患沟通八字方针。他始终关注如何做到外科无痛、如何减轻肿瘤患儿的负担和痛苦。
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张金哲院士写下16个字:“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这也是他的毕生修身之道。
将儿童医院打造成儿童健康乐园
一位曾经上过张金哲《接诊学》课程的年轻医生说,最令他受益匪浅的是张金哲老师总结的“接诊四四诀”:“接待四讲”即讲礼貌、静听、检查、医嘱,“诊断四步”指查病情、病位、病因、病理,“治疗四定”是定目标、路线、方法、实施,“预后四良”则包括医者、病家、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在此次张金哲院士学术思想研讨会上,张金哲还荣获了“儿科巨人奖”“终身奉献奖”,《张金哲小儿外科学》新书也得以发布。
人民卫生出版社总编辑杜贤在现场分享了该书的出版经历。他表示,该书是张金哲院士总结中国小儿外科的发展经验、学术贡献,全方位展示中国小儿外科的一本专著。第一版于2013年出版,受到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被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学分会推荐作为新中国小儿外科专业发展的时代性记录,定期更新。 此次《张金哲小儿外科学》再版,既是张金哲院士最看重的“生日礼”,也是他献给全国小儿外科同仁的厚礼。
另外,该书主编倪鑫教授、孙宁教授、王维林教授代表张金哲院士向年轻医生代表赠送了书籍。
“我希望儿童医院打造成一个无痛、无恐的儿童健康乐园。”怀揣着这个中国梦,百岁院士张金哲的脚步仍在继续。(本文图片均由卢曦提供)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