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昕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9/14 12:10:19
选择字号:
新一轮禁塑令来临,降解塑料离我们还有多远?

 

今年7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扎实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自明年起,全国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

自八月中下旬,广州、深圳、云南、济南、河南、湖北、辽宁等地纷纷重拳出击响应《通知》,制定并发布了地方的执行细则,在新一轮塑料污染治理即将铺开之际,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就“降解塑料”这一话题进行讨论。

划重点!国家推荐使用的为这种塑料

此次《通知》对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等做出了明令禁止。

同时,2020年1月16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环保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里明确提出,外卖、快递、商超等使用的部分塑料用品,要用降解塑料来替代。

国家推荐使用的降解塑料是什么?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可降解的塑料”。“这个说法实际上是不完整的。”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工程塑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季君晖提醒。

可降解塑料从原料来看,既可以采用化石原料,也可以采用生物质材料;从降解机理来看,包括生物降解、光降解、氧化降解等;从降解效果看,又可分为“全”降解和“部分”降解。但从解决白色污染及塑料废弃物问题的角度来讲,只有全生物降解塑料是最可靠的。

“事实上,国家这次真正推荐的也是全生物降解塑料。”季君晖表示,理想的全生物降解塑料即使没有人工干预,最终也能完全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进入自然生物圈的物质循环系统,不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

据悉,目前针对全降解塑料的降解方式主要为堆肥降解和自然降解,前者需要在50~60摄氏度的高温下进行发酵,后者则可以省去了这一过程,不一定需要后处理。

在堆肥的条件下,全降解塑料的降解周期最长为六个月,自然降解的周期则视具体情况而定,如PBAT、PCL、PHA等材料在土壤等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最快也可在六个月内降解完全。

多地已出现误区!检测标准亟需明确

“市面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自称生物塑料的产品被消费者当作是全降解塑料, 其实是属于淀粉加聚乙烯聚丙烯一类的材料,行业内一般把它们叫做崩解塑料或半降解塑料,只有添加进去的淀粉等成分才是降解的。”季君晖告诉《中国科学报》。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季君晖表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国内尚没有清晰而严格的标准要求。

究竟降解到何种程度的塑料才能称之为“全降解塑料”?依据GB/T19277.1、19277.2、19276.1、19276.2、28206等检测方法,生物降解率达到90%以上即认为是“全”降解。国际标准化组织、欧洲标准化委员会、美国生物降解制品研究所对此也有自己的标准。

但我国标准体系相对复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制定的标准如QB2461等目前仍在沿用,在该标准中将半降解塑料也定义为降解塑料。“虽然在行业内目前是不承认的,但是从法律层面来说,这是标准支持的。”季君晖表示。

这就进一步导致了,不仅普通消费者难以区分,各地区在制定方案的过程中也容易陷入误区。8月18日,在湖北省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就将“可降解购物袋”“可降解包装膜(袋)”等列入推广替代品之列。

“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了认为半降解塑料是降解塑料的状况,在很多国内外降解塑料的推广会议上,这些东西也堂而皇之地进去了。”季君晖对此表示担忧,“这些东西一旦号称降解塑料在市面上流行,消费者在使用和丢弃时就没有心理负担,反而会因此加大环境危机。”

季君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尽快明确降解塑料相关技术要求。参考国际标准和我国有关试验标准,并结合降解塑料各类产品市场推广情况,深入进行降解塑料的定义和评价方法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有关试验标准,这是降解塑料产品推广的基础和产业化的前提,也是下一步亟需解决的问题。

全降解塑料环境友好,但不等同零风险

明确了普通塑料的真正替代品为全生物降解塑料后,也有人产生疑问,采用全生物降解塑料是否就没有任何环境风险了呢?

对此,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主任、教育部环境污染过程与基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汪磊认为,“降解塑料比不可降解塑料更加环境友好,不等同于其完全没有环境风险”。

生物降解塑料的环境半衰期更短,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了塑料这类人造聚合物在地球表面的积累,这也是对其推广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汪磊提醒,降解过程中的环境污染也不容忽视。“虽然生物降解塑料的最终归宿是水和二氧化碳,但其在降解过程中会更快地从大块塑料分解为无数小碎片和小颗粒。如果生物降解塑料作为不可降解塑料的替代品被大量消耗,那么这些小颗粒将不断向环境中输入,因而可能表现出‘准持久性’。”

同时,理论上颗粒物的尺度越小,带来的环境风险也越大。“普通大颗粒很难穿过细胞膜进入到血液和细胞内部,但很多纳米粒子却能够做到。”当一个大颗粒分解成众多小颗粒时,颗粒的比表面积增大,对其他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增强,载带其他污染物进入生物有机体的几率也随之增加,汪磊分析到。

如何降低此类风险?汪磊认为在着手解决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认识风险,“有关生物降解塑料的环境损益的问题,特别是生物降解塑料分解产生的微米、纳米级颗粒的环境风险,还需要进行科学、系统的评估。”

汪磊同时建议,在当下阶段提高塑料袋的重复使用率是一个更为切实的办法,“如果有环保意识的消费者能够主动选择降解塑料袋当然是好的,但如果每个人都能非常精心地反复使用自己的塑料袋,当确实无法使用时也不随意丢弃,而是送到指定部门回收处理,这会使塑料废弃物的环境危害大为降低。”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珠穆朗玛峰因何成为世界最高 极目卫星团队在伽马暴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十九号卫星成功发射 他们的15年“铸剑”之路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