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平(左三)讲解马铃薯长势情况 卜叶摄
智能温室里的雾培马铃薯 卜叶摄
8月底,宁夏,天高云厚,丹霞满山,万亩马铃薯即将成熟。十余年来,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金黎平研究员与全国马铃薯专家在这片干旱的土地上播撒汗水。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的成果能在这里落地生根,改变当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带来了致富希望。
宁夏有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历史,但由于干旱、品种退化等原因,马铃薯产量下降,农户的种植热情逐渐减退。缺乏支柱产业引领,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西海固更是成为脱贫攻坚战难啃的“硬骨头”。
“马铃薯是干旱少雨的西海固的优势作物,但要使当地马铃薯产业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有竞争性的产业,首要是突破干旱的限制,通过选用耐旱品种和采用抗旱节水技术,提升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另外要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比如海拔高、气候冷凉,发展种薯繁育产业。” 金黎平说,“啃下这块硬骨头,势必能为全国贫困地区树立标杆。”
抱着这种信念,金黎平带领体系专家在2008年设立固原综合试验站,辐射西海固,不断将专家、抗旱技术等下沉到基层。如今,在体系专家的帮扶下,上百个马铃薯新品种引入到当地进行筛选,大多长势健壮;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普遍应用,产量和品质也在逐年提高。
保水大作战
西海固片区的西吉县出了名的干旱,年平均降水量400毫升,加之多山地,灌溉困难。“保水”成了农户和马铃薯专家的心头大事。
甘肃农业大学教授张俊莲等专家发现,地膜覆盖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且黑膜还具有去除杂草的作用,效果优于白膜。
“这几年,甘肃、宁夏等部分区域四五月份降雨较往年增多,全膜覆盖不能有效储蓄降水,因此生长期中间集雨不覆膜,效果更佳。” 张俊莲说。
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副院长张国辉告诉《中国科学报》,一项技术不能包打天下,问题永远在出现,技术也要实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墒。西吉长期进行着保水大作战,体系支撑的技术升级、改进、微调时刻进行着。
最初马铃薯依靠人工覆膜,随着机械化的普及推广,专用农机逐渐解放了农户双手。宁夏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周建东介绍,一台适合山区坡台地的马铃薯铺膜播种机每小时覆膜播种5—8亩,并且能在膜上覆一层土,解决了过去依赖人工破膜出苗的难题,出苗率可达95%以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农户种植成本。
在宁夏马铃薯生产主推栽培模式集成示范区,良种需良法,起垄覆膜膜上覆土抗旱栽培技术等6项高产高效绿色栽培技术保证了青薯9号等主栽品种产量和品质。
一系列新技术也吸引了一批企业的落地生根。西吉县马莲乡张堡塬基地的宁夏佳立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无土栽培技术让马铃薯更高产,实现了分批采摘,优先采摘成熟的马铃薯,让养分继续滋养未成熟的马铃薯。“就像摘西红柿、黄瓜一样,农户可以在空中收获原本在土里的马铃薯。”
“中国马铃薯的种植区不少集中在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干旱少雨地区,西吉县的示范验证了多种抗旱保水技术的可行性,这些技术在西吉的成功应用也促进了在全国相似地区的推广。”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卞春松说。
良种才能出良品
品种退化不仅是宁夏,更是全国马铃薯产业不得不面临的难题。固原综合试验站站长郭志乾研究员介绍,马铃薯感染病毒将导致品种退化,产量降低。“品种退化迫切需要繁育新品种,同时,人们对马铃薯多样化的需求,各地气候、地形条件的差异,航空航天等新需要,也对新品种繁育提出要求。”
早在2004年,金黎平等专家就来到宁夏,带领当地的科研和管理人员开展了马铃薯新品种引进与产业化开发工作,为宁夏马铃薯产业引育了一大批新品种。针对抗旱专用品种少、育种技术落后的问题,2019年起,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依托国家马铃薯产业体系,开展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以抗旱、抗病、高产、优质、专用为选育目标,开展联合攻关。
如今,马铃薯产业体系优新品种展示区内,来自全国各地的76个品种正接受着各地观摩团的检阅。展示品种涵盖鲜食菜用、淀粉加工、全粉加工和食品加工四种类型,全部为近十年体系专家基于市场需求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展示品种通过评价筛选,中薯28、宁薯18号等多数品种有望在宁夏推广种植,促进宁夏马铃薯品种更新换代。”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建飞介绍到。
在马铃薯联合育种品系鉴定区,624份低、中、高代各类品系按照代别整齐排列,联合育种成效初显。张国辉表示,新品种的繁育历时漫长,一个新品种的诞生大约需要10年时间。联合攻关提高了育种效率,今年预计筛选出优良新品系50—80份进入品比试验,最终有望筛选出3—5个品种在宁夏推广种植。
试验田筛选出的良种落地少不了种薯繁育基地的帮忙。西吉县海拔1800米左右,气候冷凉,是种薯繁育适宜区。在宁夏马铃薯生产主推品种良种繁育区,种薯植株生长健康,为马铃薯大面积生产提供了良种保证。徐建飞介绍,依托三级种薯繁育体系,目前中薯28号、宁薯18号、青薯9号等15个新品种长势良好,实现了种薯质量监控和规模化优质种薯生产。
仅2019年,西吉县繁育马铃薯脱毒原原种6000万粒,建立原种繁育基地1万亩,生产原种1.2万吨,建立一级种繁育基地10万亩,生产一级种15万吨。不仅满足了当地的需要,优质种薯还销往全国。
打造一批“一县一业”科技示范样板
马铃薯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我国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2020年种植面积超7000万亩,全国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均适宜种植。
金黎平介绍,我国马铃薯70%以上种植在特困连片地区,具有成为脱贫攻坚支撑作物的天然优势,科技扶贫和产业扶贫是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自2008年体系启动以来,体系内专家常年深入六盘山区、乌蒙山区、吕梁山区等国家特困连片区开展调研,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科技培训与指导等工作。
“带着干粮下田”“脸晒得比马铃薯还黑”“和农民一起劳动时,很难分清谁是农民、谁是博士”,金黎平等专家们的汗水最终换来了收获的喜悦。据统计,体系成果的应用促使贫困区域马铃薯平均增产22%和增收542元/亩,有效促进了连片特困区马铃薯产业增产增收和全面脱贫。
受新技术的带动,宁夏的马铃薯产业也结束了多年徘徊的局面,由2004年的107万亩发展到如今的近200万亩左右,马铃薯已由温饱作物变成了创收致富作物,成为宁夏西海固地区脱贫致富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体系拥有遗传改良、栽培与土肥、病虫草害防控、机械化、加工与产业经济等6个功能研究室和36个综合试验站,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在全国建成示范基地360个,每一项技术、每一个基地背后都凝结着成不计其数的体系专家的智慧。
8月29日,在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主推西吉县精准扶贫成果发布会上,金黎平主持发布了包括马铃薯育种新技术和新品种、多源遥感协同的马铃薯生产智能监测技术、旱作马铃薯全膜覆盖垄播保水抑蒸栽培技术等在内的27项体系技术成果。
金黎平表示,接下来,体系将再接再厉,把一系列体系研发成果下沉到基层,打造一批“一县一业”科技引领示范样板,让马铃薯为决胜脱贫攻坚和推进乡村振兴发挥更大作用。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