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0/9/1 16:53:48
选择字号:
识别率低、诊疗待规范、患者就诊需求未满足
专家指出,心身医学发展任重道远

 

论坛现场(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供图

“心身医学必须‘前移’,在社区全科医生和综合医院各非心理专科医生中得到更多普及。同时,心身医学也必须‘下移’,尽早地对心身疾病进行预防、识别和筛查以及干预治疗。”8月29日,在中国心身医学高峰论坛上,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苏州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吴爱勤指出,近年来,我国心身医学普及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仍任重道远。

心身医学是研究精神和躯体相互关联的一门学科,它以心身相关障碍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类疾病。比如,焦虑、抑郁、失眠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都是心身症状的表现。

新冠疫情易引起心身综合反应

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医疗管理者对心身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很多心理医生都在第一时间奔赴抗疫一线。

“在疫情进入常态化后,疫情应激可导致医护人员出现心身疾病、心身耗竭、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身综合反应,非常需要心身关怀。”吴爱勤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心理危机具有强度大、战线长、持久战、伤害广等特点。

相关调查也显示,一线抗疫医护工作者不同程度存在睡眠障碍、疲乏、职业倦怠、急躁愤怒、焦虑抑郁等问题。

吴爱勤表示,新冠疫情应激带来的应激-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可导致七大类心身疾病: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胃肠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内分泌系统疾病、神经疾病以及炎症反应。

除了心身健康外,应激压力还对心理状态、社会适应、家庭关系等产生严重影响,严重的心理社会压力甚至可能导致碎心综合征最终发生猝死。

而面对疫情应激,公众最容易出现三类情绪障碍是:针对威胁的焦虑惊恐,针对挫折阻扰的愤怒,以及针对失去的抑郁情绪。“医务工作者要能早期识别,从而尽早有效干预。”吴爱勤直言。

“但目前,临床上仍有大量的心身相关障碍患者就诊于综合医院非心理专科,未能得到合理诊治。”《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主任侯鉴君直言。

重视中医药的治疗

早在1月26日,心身医学分会就发出了“抗疫抗压、助人助心、弘扬人文、心身同治”的倡议,也号召大量心理科医生加入一线抗疫队伍。

与会专家表示,通过心身同治的整合治疗模式,包括沟通技巧、建立治疗联盟、人文关怀、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可提高心理免疫防御力,有效应对疫情应激。

中医对心身医学的认识远远早于西医,心身医学不仅在理论基础方面与中医学“天人一体观”“形神一体观”“整体观”等思想异曲同工,在临床诊疗方面也与中医学“刚柔体质”“心身同治”等辨证思想不谋而合。

中医在心身相关障碍的治疗强调遵循心身同治的原则,其中,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心身同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不错效果。

比如,乌灵胶囊以其对心身疾病的确切疗效已经进入26个指南共识或临床路径,包括疫情期间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激心身健康援助手册》《疫情应激的焦虑抑郁状态中医心身治疗专家指导意见》等。

并且,就在今年6月,《乌灵胶囊在心身相关障碍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正式发布。对此,心身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教授袁勇贵表示,该共识将为改变综合医院医生心身障碍识别率不足15%的窘境,提升综合医院临床科室和基层社区医务工作者的常见心身相关障碍的诊疗水平有重要作用。

与会专家最后指出,心身相关障碍在我国拥有较高的发病率,而当前临床医生和公众对其的认识以及临床诊治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仍需包括广大临床医生等社会各方努力,助力心身同治理念更深入人心。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遗传分析追踪潘多森林的进化 团队研制出高性能的蓝光量子点液体激光
宇航员可搭乘小行星前往金星或火星 泡菜等发酵食品真的对肠道有益吗?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